梅州灵光寺位于广东省梅州市梅县区雁洋镇阴那村阴那山五指峰西麓半山海拔约500米处。相传为唐代懿宗咸通年间(860-874)高僧潘了拳(自号惭愧,福建省延平府沙县人)创建。原名“圣寿寺”。明洪武[1] 十八年(1385)巡抚广东监察御史梅鼎史扩建,易名“灵光寺”。灵光寺占地面积4290平方米,大殿面阔14.52米,进深19.21米。坐东向西,寺宇由佛殿、天王殿(山门殿)、罗汉殿、诸天殿、钟楼、鼓楼、太史馆、半日闲等组成建筑群。灵光寺主体建筑佛殿与天王殿(山门殿)在同一轴线,佛殿左右配为罗汉殿和诸天殿,殿与殿之间设天井并有走廊过水亭相通。形成总体平面布局兼容北京“四合院”和粤东地区客家民居“围龙屋”厢房的方形平面布局,空间上既有连接又有间隔,宽敞明亮,均衡对称,结构合理。建筑为“三合土”夯墙,木梁架,木(石、瓷)窗棂,灰瓦面。采用的建筑材料与粤东客家民居建筑相同,在建筑形式的艺术风格上,既显现了佛殿的庄严肃穆,又使整体建筑群颇具客家民居建筑特色。寺内主要建筑---佛殿,面阔三间,进深五间,重檐歇山式。殿前设有卷棚式木轩通廊,殿顶设有玲珑精致的“斗八藻井”。状似菠萝,故俗称“菠萝顶”,“藻井”为独立构件,由两层内转斗拱承托在“井”字梁架上,每朵五辅作,双抄天昂,藻井内有螺旋形圆穹,工艺高超,结构严谨,风格独物。灵光寺是梅州市梅县区现有较为完整的佛殿寺庙建筑群,整体布局均衡对称,庄严肃穆,具有重要的科学、艺术、研究价值。1987年公布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梅州灵光寺布局奇巧,主殿以"菠萝顶"建筑为最大特点,乃全国罕见,堪称庙堂建筑艺术的杰作。这个最大的佛殿(又名“菠萝殿”),重檐歇山顶,面阔三间,寺内香火盛时,殿内仍不留一丝烟缕,殿顶亦片叶不留,可能与菠萝顶有关,这是建筑科学史上的一大杰作。寺前有古柏两株,一荣一枯,相传为潘了拳手植,至今已逾千年。枯柏经300余年而不朽,人称"生死树",给灵光寺更添了几分神秘。
梅州灵光寺是中国最有特色的建筑宝典,它集结了古代建筑排风系统和良好的烟雾过滤系统.浓浓的白烟经过菠萝顶的过滤变成了透明的空气与二氧化碳以及混合物,是世界罕见的古代客家建筑.他的出名在80年代,由于本地居民对灵光寺的保护意识不够,被:美国,英国,法国的建筑师花低价的钱把灵光寺拆开来分析其中的建筑奥妙,因此我们现在看到的灵光寺的菠萝顶已经没有当年的魅力了。
梅州灵光寺依山建筑,面积10000多平方米,自古远近闻名,吸引大量游人参观,为什么呢?因为灵光寺有"三绝"。
一绝:寺前草坪有两棵柏树一生一死。生者高30多米,枝繁叶茂,傲然挺立;死者高度相当,干大枝壮,枯死而不腐不朽。这就是称为"广东宝树"的"生死柏"。此柏树是建“圣寿寺”之前潘了拳亲手种的,树龄达一千 六百年以上,那株枯树也死了近四百年,却与生的那株几乎同样高大,前几年,珠江电影制片厂曾拍过一部电影《生死树》,就是以这两株树为背景。
二绝:寺里最壮观的主殿大雄宝殿,经常香烟鼎盛,但不管任何情况下,都没有香烟薰人,是什么原因呢?传说是因为殿顶的藻井所起的作用。这个藻井,是用1000多块精制的长方木构成的螺旋形藻井,俗称为菠萝顶,结构巧妙奇特,是寺庙建筑艺术的杰作。在我国这样的菠萝顶仅有两处,另一个是北京天坛的方形藻井。这个菠萝顶妙就妙在它会把大殿内的香烟及时吸到殿顶迅速排出,而不会使殿内游人被烟呛着。大雄宝殿终年空气洁净,尽管供奉“惭愧”祖师潘了拳的塑像前香火鼎盛,但香烛浓烟全部顺着殿中央正下的螺旋形风斗“八藻井”(俗称菠萝顶)袅袅升空,散发而出,殿内不留一丝烟缕。殿堂藻井以千百块木料接嵌垒成,高丈余,形似螺旋宝塔,下八角形上圆锥形,愈往高愈小,如菠萝纹状。如此精美绝伦、巧夺天工的古代通风设备,堪称庙堂建筑艺术杰作,全国仅存两处,除灵光寺外,另一处在北京天坛。
三绝:大雄宝殿后面山上绿树繁荫,但大殿屋顶上却没有一片树叶,这究竟是什么原因?至今仍是个谜。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