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祠遗址坐落在黔西素朴九龙山,山名叫灵博山,古称麟角山。山前是开阔的坝子,坝子边上山势蜿蜒,当地人称为九龙朝拜。它的修建源于一个动人的历史记载:舜和象为同父异母兄弟,舜仁慈大度而象利欲熏心,多次图谋不轨加害于兄,舜皆以仁德孝悌待之,最终感化了象而使其改恶从善,成为贤良的诸侯,百姓遂修建象祠以作纪念。黔西彝族的先祖对象也很崇敬,在灵博山上,修建一坐象祠,奉祀象,祭之为神灵。
时明代宦官刘谨欲抗上命不派兵平乱,又欲擅自减毁驿道,进士王阳明几次修书劝导,维护国家利益,却因上书被贬困于贵州龙场驿。被贬龙场的王阳明确得到水西宣尉使安贵荣的接济,时安贵荣重修象祠,特请王阳明写“象祠记”。王阳明认为:人性有善的根苗,只要做好感化工作,作恶的人也可以改恶从善。他以舜之弟象桀骜不驯、作恶多端而后弃恶从善、成为圣贤,深为百姓拥戴为例,阐述了人性本善,皆可教化的致良知思想。文章文字精粹,笔力深厚,文气迭宕。字里行间会感受到王阳明先生深邃的思想、从容不迫的气质和凛然之风,让人们感到内心的震撼。象祠作为《象祠记》的缘起和中原文化与贵州民族文化的结合体,现今已是我国绝无仅有的历史文物,也是阳明先生“致良知”学说起源的后期的龙场悟道之源头。
一座不被人重视的象祠,在历史大统一下没有地位的象祠因为王阳明的《象祠记》,而成为人们思想改造,致良知思想教化的标识,这正是象祠的大幸。写就“象祠记”的王阳明先生得以超脱于个人得失荣辱,心绪渐趋安静,坚持日夜静坐默思,专心一意以求“大道”。经过反复的追寻,灵感之光如石火般闪现,对以往萦回于怀的格物致知之理,顿然有所省悟,而思想境界豁然升华。久之,“胸中洒洒”。“因念圣人处此,更有何道?”忽中夜大悟格物致知之旨,寤寐中若有人语之者,不觉呼跃,从者皆惊,这就是驰誉后世的“龙场悟道”。
王阳明用心学的观点来重新诠释宋儒的“格物致知”之说,进而提出“知行合一”的新学说,后来又提出“致良知”,形成完整的心学体系。“致良知”心学体系的建立,开启了无数人的心智,令无数人为之神往!“致良知”学说的开启,离不开黔西、龙场等地,青山绿水荡涤着王阳明先生的灵魂,贵州山民纯朴民风把历史遗迹留存,开启了一代大师王阳明“格物致知”的心学,引得无数朝拜者从中寻找到心灵上的依靠。王阳明应安贵荣之邀到黔西,过六广时诗兴大发,题了一首名传黔西的“六广晓发”诗,遗诗入《黔西历代诗选》,诗曰:初日瞳瞳似晚霞,雨痕新霁渡头纱;溪深九曲云藏峡,树老千年雪作花;白鸟去边回驿路,青崖缺处有人家;遍行奇胜才经此,江上无劳羡九华。
王阳明后来回京参加平乱有功,升兵部尚书,封新建伯,创立了闻名于世的阳明学说文化,其在黔西作的《象祠记》、《六广晓发》,以及与之相关的遗水西宣慰使安贵荣书也一并流芳。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