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囊杨士琦

家乡区县: 江苏省盱眙县

关于杨士琦,今人知之者鲜。其人在晚清政治中占有一席之地,且与盱眙是大有渊源的。历史记载:杨士琦(1862-1918),字杏城,清泗州招贤乡人。光绪8年中举,捐道员,后分至直隶试用,总办关内外铁路事宜。光绪25年随两广总督李鸿章,后李鸿章迁北洋大臣,入京。此间与庆亲王及袁世凯过从甚密。光绪26年,任李鸿章与八国联军议和联络员。李鸿章去世后,追随袁世凯任洋务总文案,后升迁至邮传部大臣。辛亥后,协助袁世凯迫清帝退位,与革命党议和。民国4年,奉迎袁称帝,代表立法院发表变更国体宣言。袁死,僦居上海,民国7年9月遇毒身亡。
杨士琦的祖籍泗州招贤乡,便是今天盱眙县铁佛镇与鲍集镇一带。他的祖居处,便是铁佛与鲍集交界处的梁集村。杨家的祖坟尚在那片原野上,只是百余年风雨,已湮没于荒草之间了。其实杨士琦本人可能未必回过老家,从他的祖父杨殿邦起,便宦游在外了。

杨家三代为官,杨殿邦官至总督,其孙杨士骧也官至直隶总督。当年杨士骧与杨士琦位居显赫,皆为袁世凯密友,一时炙手可热。相对于杨士琦追随袁世凯后期逆历史潮流,杨士骧在历史上评价较高。《淮阴市志》载,杨士骧工于水利,任山东巡府时治黄河有功,后在京治理永定河。辛丑后,忧国事,宣统元年曾“慨然上疏,思革百年之弊”,志未竟而逝,追赠太子太保,谥“文敬”。作为承封建衣钵的官宦子弟,在历史的潮流前,还是有点清醒的头脑的。


对于一个历史人物的评价,要放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中。杨士琦一生从幕僚起,以其独特的才能,在历史上也做出过一点贡献。他帮袁世凯办洋务推行新政,虽意在挽留清廷衰落的命运,也算是为腐朽的中华帝国输入了新血液。他追随袁世凯数任要职,1907年,曾代表清政府到南洋10余埠考察商务,在华商大会历史中留有一笔。杨士骧、杨士琦兄弟对近代中国高等教育皆有贡献。杨士骧1906年创办山东农业学堂,在山东大学史上具有重要意义。杨士琦1905-1907年任上海交通大学监督(校长),改革校务管理,上海交大后分枝西安交通大学,两校在校史上均对杨士琦有专门介绍。杨氏兄弟虽是封建臣子,有其历史的局限性,但还是在历史上留下了属于自己的足迹。
作为宦游在外的泗州人,杨家三代曾长期居于淮安城,而今留在家乡几无痕迹,仅杨士骧逝后归葬于淮安马甸,杨殿邦、杨士琦等却无迹可寻。当年杨殿邦回乡祭祖,如今其祖坟已不可考,有老人说,上个世纪初还见过其祖坟败落的繁华。正应了盱眙地区流传的一句话:富贵无三代。历史总是要翻开新的一页。而名城淮安、古邑盱眙,千百年来出过一些人物,这是一个地方值得珍视的人文资源,如果深挖宣传,还是有其现实的意义的。

紫鸢(2015-04-14)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