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时的端午节过得很有趣。这一天早上起床,妈妈要为孩子们换上整洁的衣服(旧社会生活难过,很少有新衣,家中小孩多的,姐姐大了,衣裳短了留给妹妹,哥哥留给弟弟穿。一件较整洁的衣裳,常常要到有节日才穿)。妈妈要为孩子们带上香囊。这些香囊是老祖母和妈妈亲手缝做的,家中有几个孩子就做几个,花样也多,有做成红心的,方型的,三角型的,球型的,也有鱼、虾、禽兽的形状。玲珑剔透,是老祖母、妈妈,一针一线缝成的,袋内装香料,一嗅,香喷喷的。
早饭后,爷爷带孙子,或是爸爸带孩子,要到社外的田野去采艾草,榕树下折枝条。
沿途要叫喊:“卖散肆,乖的来,歹的去”。满山遍野,大人的声音,小孩的声音,交织一起,回荡着歌淫似的,颇有节奏。(“散肆”闽语是懒散、愚昧的意思,去掉了散肆,换一个聪明、勤快,乖觉的孩子。)
榕树下采枝条的人也很多,络绎不绝。采好了艾草、榕枝,家家户户插在门、窗的两旁,据说是避邪,祈求平安的习俗。
午时到了,要把去年晒干的艾草末拿出来,家中有人风湿痛或久伤,用姜片放上艾草放在伤位,燃香灸热,要趁端午节的午时准十二点,据说可以治病。这也是习俗。
相邻的孩子们自然聚集在一起,互相欣赏香囊,看看谁的较有特色。他挂个小老虎,绣虎须,她挂个小葫芦垂丝条。大家互相赞美不绝。
端午节少不了划龙舟,吃粽子。早年,这个节目也很简单,因为是渔村,渔民们自选划得较轻快迅疾的渔船,十人一队,一人船头打锣,一人掌舵,八人两旁划。二条船比赛。这时要选择潮水全涨时,开始比赛。奖品也很简单,优胜者一串肉粽,大人小孩一齐吃。这个节目在海滨举行,就连演戏台子也搭在沙滩上。旧社会没有什么文化娱乐,节日通常是演戏。端午称演龙舟戏,一连演三天,每天下午演一个节目,晚上时间演很长,由七时就开始一直演到凌晨四时左右。假如那一年有请到二个戏班,演对台戏比赛,有时演到东方已露鱼肚白,双方锣鼓均不停,这就要劳动当年的主事者,跑上戏台去劝止。
看戏的人,看了三天也累了,身子一躺,洁白的沙滩是现成的床,呼呼入梦。
这时就有恶作剧者,几个人在睡者旁边挖沟,引来潮水涌入,沙滩松,水渗透也快,不一会睡着的沙滩就湿了,睡者会猛醒过来,大家拍手称快,好在是暑天不怕冷。
儿时的事想起来还是蛮写意的。但不知什么时候,端午节家家户户插榕枝、艾草,带孩子到田野“卖散肆”的习俗已没有了。
厦门集美专题链接:http://www.wutongzi.com/kan/fujian/jimei.html
个人能力秀主页:http://abc.wm23.com/wsapple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