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土人情之姜女泪

家乡区县: 铜川市印台区

古同官虽然地偏邑小,却是传说中孟姜女的故乡。孟姜女的传说凄婉动人,数千年来在我国民间广为流传。正如民间33年出版的《同官县志》所载:“孟姜女之讴歌历三千年,其生没遗迹,传皆在此。是其邑虽小,而颇具全国性与历史性。”
孟姜女的传说为何出在古同官?看来与古同官的特殊地理位置有着密切关系。古同官处于南北交通要道,城北面的金锁关,是关中通往陕北的咽喉要塞。当年由关中北上修筑长城的川流不息的民亻夫,想必大都要由同官经过。这些民夫在同官寄宿时,不断地向同官人讲述着自己的抛夫别子、逼迫去边关修筑长城的悲惨故事。这些不同版本的真实故事,被同官人口口相传,这就为产生孟姜女的传说提供了丰富的原始素材。由此看来,孟姜女的传说没有产生在别处,而是产生在古同官,完全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一个新兴的工业城市在同官古城身边蓦然崛起。从此,这座两千年古城连同她的名字一起,渐渐地被人们淡忘了。我在这座工业城市中生活了近三十年,无数次与同官古城擦肩而过,却从来没有停下脚步去仔细地打量一番这座古城。只是远远地瞅一眼山间石崖下那座新修的亭子,听人说那是姜女洞罢了。
重阳节那天,我专程去了一趟古同官,拜谒了姜女祠。姜女祠内空无一人,惟有孟姜女的汉白玉雕像茕茕孑立,与眼前的秋风落叶和著雨黄花戚然相向。沿着层层石阶而上,不大功夫便到了姜女石洞。站在石洞前的亭子下环顾山下,瘦瘦的漆水河如同孟姜女永远也流不完的眼泪,在秋日的阳光下熠熠闪光。河堤上的各色车辆来来往往,都是到孟姜女祠旁边的“泪池”去拉水的。据县志记载,“泪池”的水来自山间泉流,“鸣咽如泣如诉,清冷沁人肌肤”,“池水滴如聚珠,掬之则散,复之仍圆”。世人无不称奇,由姜女祠出的纯净水,近年来在川城卖得很火。
我正在左顾右瞻,突然山下传来了一声吼喊:“嗨!谁在上面干什么呢?”我大声应道:“参观姜女祠的,不能参观吗?”那人没言语,转身进屋去了。看来是姜女祠的管理人员。姜女祠也太冷静了,突然冒出一个游客,竟然让管理人员如此惊讶!
坐在姜女石洞前的台阶上,我点燃了一支烟,陷入了沉思。我想,既然是传说,作为姜女死所的这个石洞,也是后人穿凿附会的产物。可是,县志中却把它称为孟姜女的墓冢,而且列在同官历史上的一系列名人墓冢最前面,让人感到不伦不类。姜女石洞前新修复的祠亭上,依旧题写着“金钗显烈”四个字。我总觉得,孟姜女的传说是用数千年的泪水泡成的,我不知道题额上写的这个“烈”字,究竟“显”在何处?县志中有一个烈女名单,我数了数有五十多个妇人。让我感到百思不得其解的是,这个长长的“烈女”名单上头一个人,竟然也是孟姜女!将传说中的人物与历史上真实的人物相提并论,同样让人感到荒诞不经。
除了孟姜女之外,其余的五十多个“烈女”烈在何处呢?从简要注释看,这些妇人全是明代之后的人,大都青年丧夫,终身守寡,有的甚至“割股”以疗夫疾。原来这些妇人身上显现的所谓的“烈”,就是封建伦理道德所鼓吹的“贞节”。宋代之后的业儒们腌割了孟姜女传说中具有积极意义的道德评判,为后世女子打造了一副“贞节”的精神枷锁。这让千千万万的苦难女子如何能擦干眼泪,愈合心灵上的创伤,然后勇敢地去面对新的生活呢?
同官自古多名泉。如果我们把这些泉水当做世世代代的苦难女子永远也涌流不尽的泪水,那么,孟姜女的传说便是这些泪泉滋养出来的一朵凄美的奇葩。
那天离开姜女祠后,我又特意去看了方泉遗址。方泉又名汲灵泉,在同官众多名泉中名气最大。清代乾隆年间,同官知县袁文观在他撰写的《方泉颂》里写道:“邑故乡名泉,而灵泉独以开元束力谕碑著。”“济阳之麓,有冽方泉。其色湛湛,其流涓涓。”“琼浆酿味,玉液呈鲜”。方泉的水如此之好,难怪连唐朝的皇帝也曾经把它当做御用水呢!
方泉既是同官不可多得的名胜古迹,又是古城自古至今赖以生存的水源。同姜女祠一样,历史上的方泉也曾台阁高耸,碑石罗列。可是,当我几经周折找到方泉遗址时,却让我大失所望。方泉如同一个无家可归的乞儿,蜷缩在水道巷的一个角落里,周围垃圾堆积,污水横流。我想,无论从保护文物古迹的角度着想,还是从饮用水的卫生角度着想,方泉至少应有一个围墙,有一间遮风避雨的房舍。如今方泉什么也没有,连那块标明自己身份的柳书“方泉”残碑,也不翼而飞!
但愿方泉日后能有一个好的归宿。

Crosy(2015-04-14)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