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朝宋永初三年(422)——景平元年(423),大诗人谢灵运游历楠溪江,写下了文学史上首批山水诗。75年后,有位黄冠道服、手摇羽扇、仙风道骨的人物来到楠溪江的青嶂山隐居,他就是中国道教史、医学史、文学史、科技史上赫赫有名的陶弘景。
陶弘景(456-536),字通明,南朝梁时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陶弘景少时聪慧,十岁时读葛洪《神仙传》,便立志养生修道,十五岁时写下文采飞扬的《寻山志》;及长熟读诸子百家,钻研养生导引、医学炼丹,终成南朝著名的道教思想家、医学家、炼丹家、文学家、书画家。南朝宋升明三年(479),陶弘景被荐举为诸王侍读,后任朝奉请,朝廷规章制度皆出自他之手;齐武帝永明十年(492),他看透政治的险恶,向往自然山水,便辞官归隐江苏句容茅山华阳洞,创立了道教上清派茅山宗。陶弘景早年与梁武帝萧衍友好,萧衍即位时,国号未定,陶弘景作图谶皆成“梁”字,以为吉字,于是建议定国号为“梁”,萧衍照准。后梁武帝诏请陶弘景出山辅政,陶弘景画《二牛图》明志,一牛放牧山中,一牛戴金络头,被执绳驱策。梁武帝明白陶弘景不愿入朝为官,但每逢军国大事,必写信咨询,陶弘景遂有“山中宰相”之称。
南朝梁天监七年(508),陶弘景慕永嘉山水,遂东游海岳,“往永嘉楠江青樟山(梁普通三年《许长史旧 馆坛碑阴记》)。”宋代贾嵩所著的《华阳陶隐居内传》载“(陶弘景)后入楠溪青嶂山,爱其稻田入居”。显然,青樟山即为青嶂山,永嘉上塘、古庙、下嵊三处青嶂山,但不知陶弘景隐居于何地。然陶弘景隐居大若岩陶公洞已成定论,历代的《温州府志》、《永嘉县志》均言之凿凿。永嘉的美丽山水给他留下深刻的印象,梁天监九年(510)——十年(511),陶弘景在永嘉给当时的中书侍郎谢览回信,即是南朝名文《答谢中书书》(系残篇):“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在隐居陶公洞期间,陶弘景还写成了道教名著《真诰》。天监十年,陶弘景渡海到霍山,后回茅山。可见,陶弘景在永嘉隐居修道达三年之久。
陶弘景勤于著述,据说达87种,大多散佚,传世不多。他在天文术数方面颇有建树,发明浑天象,著有《天文星算》、《帝王年历》、《七曜新旧术数》、《卜筮略要》等;道学、练丹著作有《登真隐诀》、《真灵位业图》、《太清诸丹集要》、《炼化杂术》等;在医药养生方面著有《肘后一百方》、《本草经集注》、《辅行诀五藏用药法要》、《药总诀》、《效验施用方》、《养性延命录》、《导引养生图》、《服气导引》等书。儒学专著有《孝经论语序注》、《三礼目录注》、《注尚书毛诗序》,书画作品有《瘗鹤铭》、《山居图》、《二牛图》。陶弘景真是位大杂家、千古奇人。
陶弘景还著有一部“梦之书”。道家喜作梦,如庄生梦蝶,玄之又玄。陶弘景也喜作梦,他曾梦见释迦牟尼佛授其菩提记,名胜力菩萨,于是他终生佛道双修,汇通三教,开宗立派。他整理批注永嘉弟子周子良梦中得到神仙诰授成仙的日记,撰成《周氏冥道记》。
楠溪江的美丽山水、良好的生态坏境吸引了陶公,为他提供了修仙寻道的场所。大山中繁多的名贵草药,丰富了他的本草知识。幽深奇特的大若岩赋予他喷涌的文思,让他写出养生修仙指南书——道教名著《真诰》。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