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贯伯夷的人生轨迹,充盈着一股中国独有的“伯夷精神”,它是伯夷文化的核心和精髓。孔子是这种精神权威解读者,他概括的“不念旧恶”、“求仁得仁”的“积仁洁行”,与“不降其志,不辱其身”的清风高节,抓住了伯夷精神内涵的本质。应该看到,“伯夷精神”不是凝固不变的。在不同的历史语境中,不同尚好和需求的人们对“伯夷精神”有不同的解读;随着时代的前进,经过充实光大的“伯夷精神”,将可能获得现代的意义,或者成为可以现代意识去理解的历史文化。 一
孟子是继孔子之后伯夷精神最重要的解读者。但对伯夷的评价,显然比孔子低得多。从现象看,当公孙丑问他“伯夷之行何如”(亦即孟子之心可愿比伯夷否?)时,孟子答曰:“不同道。非其君不事,非其民不使;治则进,乱则退,伯夷也。何事非君,何使非民;治亦进,乱亦进,伊尹也。可以仕则仕,可以止则止,可以久则久,可以速则速,孔子也。皆古圣人也,吾未能有行焉;乃所愿,则学孔子也。”(《公孙丑上》)作为孔子的信徒,孟子当然不赞成伯夷“非其君不事,非其民不使,治则进,乱则退”的原则,但用“非其君”(非己所好之君)则不事,“非其民”(不以正道而得之民)则不使,倒是准确地概括了伯夷的本质的。这一意见,孟子曾在不同场合反复表述过。《万章下》曰:“伯夷,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恶声。非其君不事,非其民不使。治则进,乱则退。横政之所出,横民之所止,不忍居也。思与乡人处,如以朝衣朝冠坐于涂炭也。当纣之时,居北海之滨,以待天下之清也。”《公孙丑上》则曰:“伯夷,非其君不事,非其友不友。不立于恶人之朝,不与恶人言。立于恶人之朝,与恶人言,如以朝衣朝冠坐于涂炭。推恶恶之心,思与乡人立,其冠不正,望望然去之,若将浼焉。是故诸侯虽有善其辞命而至者,不受也。不受也者,是亦不屑就已。”孟子再三突出他“不立于恶人之朝,不与恶人言”的“清介”,为的是要导引出下面的结论:“伯夷隘,柳下惠不恭;隘与不恭,君子不由也。”朱熹《孟子集注》谓:“隘,狭窄也。不恭,简慢也。夷、惠之行,固皆造乎至极之地,然既有所偏,则不能无弊,故不可由也。”孟子出于一己的成见,竟然丢弃了备受孔子赞扬的“不念旧恶,怨是用希”,而朱熹《论语集注》评论说:“其介如此,宜若无所容矣,然其所恶之人,能改即止,故人亦不甚怨之也。”既说伯夷的清介,又说伯夷的宽容,就比孟子来得客观全面。孟子最感兴趣的是伯夷的“廉”。《滕文公下》曾对号为廉士巨擘的陈仲子,作了异常苛刻的批判。陈仲子乃齐之世家,以兄之禄为不义之禄而不食,以兄之室为不义之室而不居,孟子认为这不能算廉,理由是:“仲子所居之室,伯夷之所筑与?抑亦盗跖之所筑与?所食之粟,伯夷之所树与?抑亦盗跖之所树与?是未可知也。”朱熹《孟子集注》解道:“言仲子以母之食、兄之室,为不义而不食不居,其操守如此。至于妻所易之粟,于陵所居之室,既未必伯夷之所为,则亦不义之类耳。今仲子于此则不食不居,于彼则食之居之,岂为能充满其操守之类者乎?”孟子强调廉要有分辨,不苟取,而惟伯夷可以当之,“故闻伯夷之风者,顽夫廉,懦夫有立志。”(《万章下》)则是很有识见的。正如孙?]《孟子注疏》所说:“言伯夷清洁其身,不欲以乱色留于明,奸声留于聪也。于是使闻伯夷之清风者,顽贪之夫莫不变而为廉洁之人,懦弱之夫莫不变而为能有立其刚志也。” 和孟子一样,战国时代政治家心目中,伯夷是“廉”的象征。《战国策》卷五《秦三》,记蔡泽谓应侯曰:“……君之功极矣,此亦秦之分功之时也!如是不退,则商君、白公、吴起、大夫种是也。君何不以此时归相印,让贤者授之,必有伯夷之廉,长为应侯,世世称孤,而有乔松之寿,孰与以祸终哉?此则君何居焉?”《战国策》卷二十八《韩三》,记或谓韩王曰:“秦之欲并天下而王之也,不与古同。事之虽如子之事父,犹将亡之也。行虽如伯夷,犹将亡之也。行虽如桀纣,犹将亡之也。虽善事之无益也。”取的都是伯夷的廉让与品行。那么,为什么他们都漠视伯夷的“不念旧恶,怨是用希”,否认伯夷的“不降其志,不辱其身”呢?究其本质,实与春秋列国纷争的形势密切相关。其时战争多因争夺土地与人口而发,故孟子谓“春秋无义战”,刘向《战国策叙》更将春秋之后“礼义衰矣”的情形说得淋漓尽致:“篡盗之人,列为侯王;诈谲之国,兴立为强。是以转相放效,后生师之,遂相吞灭,并大兼小,暴师经岁,流血满野,父子不相亲,兄弟不相安,夫妇离散,莫保其命,湣然道德绝矣。”当此“君德浅薄”之际,“为之谋策者,不得不因势而为资,据时而为画”,“度时君之所能行,出奇策异智,转危为安,运亡为存”。孟子、孙卿等儒术之士,尚且倡“可以仕则仕”与“法后王”,以苏秦、张仪为代表的朝秦暮楚的游说权谋之徒,甚至厚颜无耻说出“臣之不信,是足下之福也”的话来,自然就更谈不上风骨与气节了。
能力秀:http://abc.wm23.com/W260292
QQ578935722
微信,微视:578935722
博客:http://blog.sina.com.cn/u/2413765167
微博:http://weibo.com/u/2413765167/home?topnav=1&wvr=5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