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钦崩寺位于墨脱村南则玛拉山上。是墨脱最大的寺院。建寺时间是在门巴东迁后不久,距今约8代人。据传是由甘布寺中的活佛甘布建筑的,最初是一座有12面墙和东西南北四门的石木结构三层建筑,内有镀金铜佛像多座。1950年毁于地震,后重修为东西两门建筑。
仁钦崩寺的建寺时间是在门巴东迁后不久,距今约8代人。这一建筑物很有特色,值得一看,寺院内外景色优美,古木鲜花将这里装扮的古朴而典雅,让人沉浸在这古老的文化和美丽的景色之中。
仁钦崩寺是墨脱最大的寺院。据传是由甘布寺中的活佛甘布建筑的,最初是一座有12面墙和东西南北四门的石木结构三层建筑,内有镀金铜佛像多座。1950年毁于地震,后重修为东西两门建筑。
墨脱有名的寺庙还包括达旺寺(位于门隅达旺西南方的郎杰拉则草山嘴上)、罗邦寺(位于墨脱育贡白村)、格林寺(墨脱格林村)等。
墨脱县是个民族杂居的地区,有门巴族、珞巴族和藏族,他们穿戴着不同的服饰,操着不同的语言,各自的风俗习惯和民族歌舞也不相同。 墨脱的群众与西藏其它地方群众的信仰一致,都信仰喇嘛教。境内有5座寺庙,正在修复的还有几座。但是,墨脱群众信教的方式有自己的特点,转经楼就是其中之一。转经楼一般设在路边流淌的山溪上,那里有一座座小木屋,木屋里不断地传出隆隆的转动声和悦耳的铃声,这便是转经楼。它以水为动力,溪水推动着木制扇叶,扇叶带动着一个高约2米、直径约1米的竖木轮,木轮上裹满了各种经文、经幡,还安有拨动铜铃的装置,木轮每转动一圈,铜铃叮当响一下。于是,下有水声潺潺,上有铜铃叮当,满山遍野鸟儿叫,花儿香。墨脱群众这种转经的方式,确实富有诗情画意。与西藏其它地方不同,在墨脱境内,几乎看不到嗑长头、手持转经轮的善男信女。只有看到那座座转经楼,你才感到宗教的存在。墨脱在藏族人民心目中是宗教信徒朝圣的“莲花宝地”,又名“白马岗”。在某种意义上,墨脱作为一种象征而存在,这里是全中国最后一个不通公路的县,地处世界第一的雅鲁藏布大峡谷的深处,有人称,在到过墨脱的人面前不要言路,意思是说这世上再没有比到墨脱更难走的路了。但游墨脱的妙处,也就在这抵达的险途中。
墨脱古称“白玛岗”,藏语意为“花朵”。这里是藏传佛教信徒向往的莲花胜地。墨脱原本不是门巴人的故乡,据史料记载和民间传说,门巴人在近一两百年前开始东迁,凭着勇气以及对东方美好生活的向往,千里迢迢来到白玛岗。他们并未找到传说中的极乐世界,却在这块富饶之地建立村寨,定居下来。还有一支东迁者门巴族的“门”是指门隅,“巴” 藏语指人,藏语“门巴”就是生活在门隅地方的人之意。据1999年最新资料统计,目前在整个墨脱县九千多人口中,门巴族就有六千多人。
墨脱生物资源极为丰富,分布有3700多种植物及大量动物,历来被人们称为“小西双版纳”。墨脱在藏族人民心目中是宗教信徒朝圣的“莲花宝地”,又名 “白马岗”,是全中国最后一个不通公路的县,至今这里所需的全部物资还靠肩扛人背,所有进出这里的人,都需用身体丈量大地,靠双脚越岭翻山,各方面条件极为艰苦。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