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虬庄遗址位于江苏省高邮市区东北约9华里处,真高2.4米,地势低洼,四周环水,总面积43000平方米。经由南京博物院、扬州博物馆、高邮文管会派员组成的考古队于1993年至1995年4次大规模考古发掘,清理邮新石器时代的房址4处,灰坑35个,墓葬402座,出土了石器、玉器、陶器、骨角器等各类文化遗物2000余件,其中有斧、锛、刀、锄、纺轮、砺石等石器;有用麋鹿等动物的骨角制成的角锄、骨镞等生产工具和骨针、骨锥、骨坠、骨环等生活用具;有管、环、璜、坠、等玉器;有大批生活用品的陶器。种类众多,形态各异制作精良。完整的可修复的陶器100多件,其中有10只猪形陶罐,既酷似,又夸张,其制作水平和审美情趣令人折服。 尤其是有4000余粒炭化稻在同一个地方的不同深度发现,将我国人工栽培水稻的历史提早到5500年前。同时,出土的陶片和鹿角上具有文字符号特征的刻划符号也是十分少见的。
从高邮城向东北约10公里,就到了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龙虬庄遗址。龙虬庄遗址四面环水,过了木桥,一处寻常的村落掩映在泡桐、水杉、柳树、柏树等杂树下,脚下,就沉睡着扬州已知的年代最久远的祖先。穿着现代衣衫的我们走进外部装饰着黄泥土墙茅草屋的龙虬庄文物馆,仿佛穿越7000——5000年的时光隧道,麋鹿角、石斧、骨针、墓葬、炭化稻、古陶、玉石器等各类文化遗物相继映入眼帘。而最令人瞩目的是其神秘莫测的刻文符号、不同凡响的稻作栽培、巧夺天工的制陶技术。
龙虬庄遗址是高邮人的骄傲,遗址出土的部分文物虽很宝贵,但规模太小、学术味太浓,难以调动普通参观者的热情。记者看到,仿古的黄泥土墙茅草屋有的草霉烂了,有的房檐下开始蜘蛛结网,有的茅棚倾斜,竟用几根木棍支撑,部分存有珍贵文物的贮柜墙壁上水渍印清晰可见。遗址管理人员倪兆阳痛心地说,龙虬庄遗址博物馆自2004年5月1日开馆以来,经营每况愈下。为了龙虬庄遗址的保护,地方党委政府将遗址上200多户居民迁出,严禁在遗址上动一树一锹,2003年实施了龙虬庄遗址博物馆一期(部落村)工程,并修了一条混凝土路通向遗址,方便人们参观。然而古人类文化遗址的保护与利用是一个全国性难题,他曾经到浙江河姆渡遗址等处参观,感到这些遗址的开发同样面临窘境。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