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娘与长春

家乡区县: 吉林省农安县

      梅娘,原名孙嘉瑞,曾用名孙加瑞,1920年生,童年生活在长春。她的父亲懂洋务,会英语、俄语、日语,在长春镇守使署当差。梅娘自幼聪明,16岁时即在长春出版了她的处女作《小姐集》,以后又陆续出版短篇小说集《第二代》、中短篇小说集《鱼》、《蟹》、《蚌》、译作《母系家族》等,以及多部连载小说。1938年,18岁的她赴日本神户女子大学读书,在日本结识了半工半读的北京青年柳龙光,后来两人结为夫妻。回国后她于1942年随丈夫定居在北京,出任《妇女》杂志编辑。

      1942年,由北平马德增书店和上海宇宙风书店联合发起“读者最喜欢的女作家”调查活动,评选出上海的张爱玲和北平的梅娘。“南玲北梅”之称由此而起。两人都以沦陷区社会生活为题材,以高产著称,以文笔细腻、善于刻画人物和描写人物见长。但两人的艺术追求却迥然不同,张爱玲的作品犹如象牙之塔透出的灵秀之气,对人生表现出孤高与冷漠,梅娘却是和芸芸众生相依共栖,对人间不平充满同情关注,不乏重压下的哀吟。为艺术而艺术,为人生而艺术,这是她们作品截然不同的分水岭。

      解放后,梅娘历经磨难30年,曾被定为“日本特务嫌疑”和“右派”,被开除公职送劳改农场改造,失去一女一子,打击之残酷难以想象。但她却表现得异常坚强。1978年平反后,梅娘又重新拿起笔来,写了许多文章。

      改革开放后,关于东北沦陷区文学的研究逐渐兴起,“南玲北梅”被重新提起。1991年9月,“东北沦陷区文学国际研讨会”在长春召开,梅娘被邀请到会,重游故地。

     9月的长春秋高气爽,已是71岁高龄的梅娘老人,来到长春老城区的西三道街上。她环顾着两边崭新的楼房和脚下平整的街路,深吸着扑面而来的秋风,眼里溢满了泪水。在这仍名为“西三道街”的老街上,老人备感亲切,心潮起伏,她轻轻地呼唤着脚下的这片土地,也轻轻地呼唤着自己的童年,因为她的文学生涯正是从脚下这块土地开始的。

      老人对长春、对自己童年的记忆,不久后即化作一篇灵动的文字——长春忆旧:“我虽不是生在长春,却从有记忆的那一天起,铭记的事物一概来自长春……”

      梅娘靠长春的滋养而灵动,长春因梅娘而自豪。

119球球(2015-04-15)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