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城棒棒军

家乡区县: 重庆渝中区

 “棒棒”一词来源于民间。在旧中国,他们大多被称为“脚夫”或“苦力”,是生活在城市最底层的劳动

者。

“棒棒军”之名大致是在80年代末期90年代初才开始流行起来的 。因名字既形象又通俗,很快就被重庆人接纳。到了90年代,越来越多的棒棒在重庆活动,他们凭自己双肩扛下天下,因为他们通常是群体活动,所以又被称为“棒棒军”。

1997年,重庆方言剧《山城棒棒军》的播出,直接将“棒棒军”这个纯粹的民间称谓进行了一次全国化的命名普及,乃至吸引了世界各国人民的关注。

关于重庆全市“棒棒”的数量,历来都有争议,有说上百万的,有说三四十万的。

作为一种特殊的谋生手段,由于“棒棒军”群体的流动性和随意性极大,官方不可能获得具体准确的数字。但不管如何,数字的逐年递减确是一个大趋势。

 棒棒进城是城镇化的一个缩影,把归宿寄托在土地,则是城镇化过程中遇挫的悲观反应。棒棒岗位的存在,发挥着提供就业岗位、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作用,没有棒棒,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出口将变窄,从而带来严重的社会问题。

没有棒棒,朝天门批发市场就会周转不灵;没有棒棒,城市居民的生活不会那么方便;重庆城,因棒棒变得更便捷,城市化进程更快。

棒棒军是山城的一大景观——假如你坐在重庆的公汽上,几乎经过每个站台,都能看到三五成群的棒棒。每当一辆公汽到站,那些脚踏解放鞋、揣着竹筒的棒棒,眼睛就在顷刻间放出光亮,并立即随着缓缓进站的公共汽车迅速跑动。

诗人傅维这样描述:在重庆,你的朋友甚至你自己喝醉了,可以请棒棒把他们或你背回去;女友过生日,可以请一群棒棒把花送去,还献上一首《生日快乐》歌;如果你的宠物遭遇不幸,你可以请棒棒来帮哭,他们可以哭得摧肝裂胆,涕泗纵横。如果你偶然想来次夜不收,棒棒可以往你家里打电话,帮你圆谎;如果你看不惯某人,他可以跳起脚帮你骂他;如果你心情不好,他可以陪你喝酒——往往还蛮有效。

棒棒跟黄葛树一样,代表着这座城市市民坚韧乐观的性格———栽在哪,就活在哪。他们,在某种程度上,象征着这座城市不可摧毁的精神!

詹拳拳(2015-04-15)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