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到了,民间和花馍艺人又到了大显身手的时候,他们提前和好了面,准备好了面粉、染料,以及剪刀、镊子、梳子、汤匙、笔帽、瓶盖、各种或直或弯的铁皮等一大堆她自己得心应手的工具,做成神态各异、栩栩如生的花花馍。
在民俗传统浓厚的陕西省大荔县农村,每当民间四时八节,生婚寿葬,红白喜事、花馍都成为馈赠亲友的珍贵礼品。
“花馍”,相传是由古代金石礼品和图腾演化的产物,流行于黄河流域麦产区的一种极具地方特色的民间艺术形式,据说大荔县在光绪年间就盛行至今,它源自当地的能工巧匠以面团的可塑性为基础,结合传统民间故事创造出与民俗生活紧紧相关的造型艺术,每当民间四时八节,生婚寿葬,民间农妇用白面,以针线、梳子、剪刀为工具,靠巧手揉捏出千姿百态、栩栩如生的花馍作品,质朴大方,人见人爱,表达农村群众的喜、怒、哀、乐,人生信仰,
在大荔县,最具有代表性的是被授予“中国面花之乡”的大荔县八鱼乡阿寿村,这里的面花艺人一代接一代,青出于兰胜于兰。90年代初,面花作品曾参加陕西省首届“西御杯”面花大奖赛。《古寺佛殿》晋京参展,荣获大奖。当地巧妇创作的《药王庙》面花,是其按药王庙建筑形状,逐件生捏熟蒸,后组装成一体,对庙门的戏楼、庙门楼、庙门两侧铁旗杆、牌楼、石狮、前后殿、万人伞、两侧龙虎震守的药王洞等十余种,其中戏楼、前后殿均高50厘米,宽40厘米,气势宏伟磅礴,庙门、牌楼、石狮石虎气势恢宏,栩栩传神,被称为“中国一绝”,先后在陕西省电视台、中央电视台专题报道。
花馍在民间具有浓厚民俗特色的艺术品和食用品,在长期发展变化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魅力,堪称中华食文化百花园中一朵璀璨的奇葩。更让人叹为观止是大荔县羌白镇阿寿村,从旧社会到如今,多年来形成一种习俗,就是在每年 “二月二龙抬头”时节,村民们都要提前三五天,靠巧手揉捏有关纪念药王孙思邈的面花,如药王洞、药葫芦、花轿、蜗牛山、药王戏楼、牌楼、狮子、守门虎龙柱、花供石榴馍等多种花馍,蒸好后,先是在二月二前两天,敲锣打鼓、花苫鼓开道,恭恭敬敬送到村上的药王庙,到了“二月二”庙会的先一天,全村人都要齐聚一起到村口迎神水。“神水”是在农历二月二前,村上都要派人从200多里以外的耀县药王山取“神水”,传说取回来的水能治百病,虔诚的取水人一直将“神水”带回阿寿村西的王家店庙,随后,村上组成浩浩荡荡各路人马前去迎接,你看那阵势,前有探马引路、明锣开道,后有跑骡车、彩伞仪仗、花苫鼓,抬着面花组成的全套药王庙建筑群和各类供品、依次而行,把“神水”接回到当地的药王庙,形成了多年的庙会,以此纪念药王孙思邈,也是农民群众一种文化寄托和精神的向往,从而也活跃了当地群众的文化生活。春节到了,你不妨亲眼看看,欣赏一下花馍,品味花馍艺术,哪才叫美哩。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