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水绕长安(4.2)——涝河

家乡区县: 西安市户县

4.水利工程

河道治理

解放后曾对腊家滩以南西岸、罗什、水寨、县西关南北及元村北等河段进行过设坝护岸治理,因标准低,在1957年7月16日发洪904秒立米时,毁坝破堤,漫流天桥公社,淹没县城西关,部分洪流沿老河古道,由北河头及西韩村上岸,经扶托、娄村、西羊村,崔村、坳河、真东、大王镇南东流投入新河。涝店以北,在姚村、马营、祁村北岸破堤漫流元村以北滩地,与泛滥的渭河水汇合东流。一百多个村庄过水,淹地十万多亩。1973年冬对涝河进行了全面规划,分期进行流域治理。首先对辛栗村以南两岸打坝护堤,,以下清淤改善,其中南河头到寨尚一段河槽利用旧道,设闸滞洪,蓄水灌田。经过四年治理,到1977年冬,全河由辛栗村西南设喇叭口河段,下接河槽直到罗什西,以上新修跌水11座。由罗什北流经木家庄到南河头西南接旧道。又由涝店起偏西北向北流,经三过村西北,转向东北经保兴、新安、元村十二户之东北投入渭河,全长31.3公里。其中新开河槽19.63公里,河底宽75米,深5.5米,最大泄洪量800秒立米,西岸修堤长62.62公里,砌石护岸23.03公里。挖土517.4万立米,用工429.9万个。其中1977年冬10月下旬——11月中旬,投工189万个,挖河床15.3公里。河堤东宽8米,西宽5米。经过这次治理,不仅解决了沿河低地、古道口经常决堤淹没良田之害,又解决了涝店以北入渭河一段河床变迁漫溢之弊。
灌溉工程

宋代,据藏于户县祖庵镇重阳宫的元代所立《开涝水记》碑记载:居住在祖庵重阳宫的栖云真人王志谨,于南宋淳祐七年丁未(1247)春,率道徒千余人,在涝峪口开渠20余里,引涝河水至重阳宫东而北折,萦绕宫西投人甘河。沿渠两岸引水灌田。“上下营磨凡数十,众集其居,农勤其务,辟荆榛之野为桑、麻之地,岁时丰登,无旱干之患”。赞誉之声被当时朝廷闻知,于南宋景定二年(1261),栖云真人王志谨受朝廷超赠。元至元十六年(1279)七月十五日,为其立碑于祖庵重阳宫。
明代万历年间,知县吕仲信引潭峪及阿姑泉水至县东关,北折而西绕城入涝河,群众叫吕公河。万历四十一年(1613)春,知县白应辉鉴于吕公河“缘其田旁者贫尺寸之利于波臣之口,快眉睫而忘运利,听其淤而不疏,民艰失赖”,于是督工疏通。同时又凿栗峪、直峪诸水,开一新河到县南关引入吕公河,群众叫白公河。后知县冷大蒙又对白公河进行疏浚。崇祯年间,知县张宗孟由白云山引涝水一支,经天和村、罗什寺至南关入白公河及城壕,沿河群众引水灌田,不久河流淤塞。县北乡中原、渭曲、兴仁三里,土地肥沃而无水利,往往因旱成灾。张宗孟于南涝店以南,开凿宽二丈深八尺的河道一条,引涝河水至涝店镇向东流灌,直到龙台坊。当时约定10亩地出夫一名,10名为一甲,每百亩地作为一区,挨次用水。因利在三里,故名三里河。张宗孟去后不久即废。
涝惠渠,民国三十二年(1943)二月一日开工修建,民国三十六年(1947)九月完成,引水5.2秒立米。分东西两灌区,原设计灌地10万亩,因公款不足,下段干、斗渠工程未修,到1955年只浇到四万余亩。1957年惠安化工厂,户县热电厂以涝河为水源,涝惠渠奉命为供水单位,因河源水量有限,工农业同时用水显系不足,后经上级批准,将东干渠马营以下约一万九千亩地,由国家扶助打井解决农田灌溉问题,马营以下渠道逐年平掉,交当地群众耕种。涝惠渠灌溉面积压缩到2.1万亩。[5]
5流域概况

流域地貌

涝河上游地形属秦岭山地的终南山脉,各支流的分水岭有:
甘峪与周至耿峪的分水岭为首阳山,海拔2719.8米,由南向北长约十公里。浅山区杏峪内有松树岭,以古松闻名。甘峪与涝峪的分水岭为凤凰山,海拔1,694米,由西南向东北长约十四公里,其中石镜峪岭上有石,明莹如镜。涝峪(教场以北)与栗峪的分水岭为方家梁,最高峰为黑虎咀,海拔1873.4米,由南向北长约五公里。涝峪口以东有白云山,俯视县城,如在眼底。栗峪与皂峪的分水岭为土坡梁,两峪之源头海拔1,974米,由南向北长约五公里。皂峪口西有站马村,村南有马刨泉。皂峪与潭峪之分水岭为九华山,海拔1766.4米,由南向北长约六公里。九华山共有四峰,每峰皆有庙,最高顶为灵官殿,下为灵云塔,上三殿有虎刨泉,其右为佛洞,有石胆崖。涝峪的石岔沟与太平峪的西寺沟同源的郭家山,海拔2,134米,由郭家山峰顶向东西延伸,形成东西走向山梁,成为栗峪、皂峪、潭峪、曲峪、黄柏峪之南界,长约十五公里。太平峪与高冠峪的分水岭为宛华山(亦称万华山,俗名玩华山),海拔1,917米,相传有唐王玩花处。涝峪之石岔沟与东流水之分水岭为天空岔梁,海拔2085.2米。

涝河及各支流出山后,为平原区,构造上属渭河地堑的一部分,按地貌特征可分为秦岭北麓山前洪积扇、扇缘洼地、黄土台原、渭河阶地及河漫滩地,海拔在600~388米之间。地面从南向北,从西向东微度倾斜,土层深厚,土质肥沃,是户县的粮棉产区。
流域名胜

渼陂,位于户县城西2.5公里玉蝉公社陂头大队东南。《说文》载:“渼陂在户县,周十四里,北流入涝水”。《十道志》载:“本五味陂,陂鱼甚美,因名之。”渼陂在唐代是京畿游览胜地,著名诗人杜甫、岑参、韦应物、温庭筠、郑谷、韦庄等,都曾在此泛舟游宴赋诗。郑谷、韦庄在渼陂并筑有别墅。至宋代,渼陂仍是“翠峰横前,修竹蔽岸,澄波浸空,上下一碧,信乎其气象清绝,为关中山水最佳处也。”(宋张伋《空翠堂记》)诗人章惇、李騊、苏旦等,都在渼陂留下诗篇。明崇祯十二年(1639)《重建渼陂记》碑载;“逮元人以渼陂之鱼能治瘘,因决陂取鱼,陂之亡也迄今三百余岁矣!水落土出,尽为稻垄,惟渼水无恙,仅留陂之一字,与渼水共存焉。……昔时平原绿野,清风水波,奇峰之石,夹道之竹,以及啁啾并喧者,杳然无存矣。”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崇祯十二年(1639)曾两次重修,恢复部分胜迹,使其又成为绿荫掩映,百羽萃集,气象清幽的游览胜地。至清代以迄民国,逐渐凋零,再未重修,古迹如纪念杜甫之空翠堂(详见第五章第四节《其它》),亦已残破不堪,渼水变成溪流,“泛舟”已成烟云往事。1982年开始,陂头大队在县人民政府指导协助下,筹措资金,拟定修建规划,逐步修复渼陂湖,预期在近年内,“渼陂泛舟”当会重现,而且将成为陕西省旅游胜地之一。

望仙坪,户县西南甘峪口东侧,山峦起伏,群峰苍翠,树木参天,羊肠盘道,环绕于悬崖峭壁之间,殿阁相望,奇石林立,形胜景美。山下村郭棋布,阡陌纵横,云烟缭绕,花果飘香。此处景物,堪与关中八景并称。(见《集仙观碑》)望仙坪数以精巧的影塑群享有盛名。在王母殿中,容纳了大小塑象几百尊,东壁为万仙朝王母,西壁为十殿阎君朝玉皇。这些造型优美的雕塑,千姿百态,栩栩如生,可与蓝田水陆庵影塑媲美。惜“文化大革命”中已遭破坏。坪上原有庙宇三十余间,名集仙观。现仅存庙房9间,准提阁1间。石碑两通:一、正面《集仙观碑》,背面《重修望仙坪碑记》二、《望仙坪志碑》。望仙坪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名称由来,传说有四:一谓聂姑羽化于此,其亲思念,跂而仰望;二谓汉武帝登仙心切,树王母像朝夕祈祷;三谓毡裘仙饮王重阳甘河事,甘河绕坪下,因称坪为望仙;四谓河上公于此成仙,汉文帝筑台望仙,但全系无稽之谈。

清凉山,在县西南白庙公社富村窑大队南。据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重修清凉山庙记》碑载:“甘、涝二峪之间,傍大壑峻岭,拾级而登,鸟道百余步,土峰突起,林木丛翳,号清凉山。今沿富村窑大队南行,山坡起伏,溪水长流,约半里许即进入山门。东有马鞍山,西为鸡宝山,中夹一谷。耸立南端的一座秀峰,呈扇形,突兀挺拔,林木繁茂,芳草萋萋,宛如天然屏障。再前行,穿苹果林,即至山上。此地山清水秀,林壑优美,清爽雅静明代万历年间(1573~1620),于此建造三清庙,建国后,尚有古建筑九座三十余间,“文化大革命”中遭到破坏。现仅存大殿3间,西廊3间,玉皇楼一间半,新建道舍3间。还有石像数尊,《重修清凉山三清庙记》石碑一通(清乾隆十五年庚午立)。清凉山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玉蟾稻塍”,曲抱村之西北,原有“玉蟾台”,古称“瓜牛台”,杜甫诗中称“渼陂西南台”。原有“玉蟾宫”,供奉“刘海”,有刘海戏蟾的民间传说。后因修筑道路,王蟾台建筑被毁。近几年恢复了部分建筑,整修了围墙,列入渼陂游览区,对外开放。

“钓台花浪”,县南摇指头村,有钓鱼台。据民国二十二年吴继祖《重修户县志》载:“县南十里许,涝水中起一州,高二寻有奇,名日钓台。建庙宇,缭以栏杆,堪登眺。不知昉于何时。”该地原辟为苗圃,后又拨归光明公社青羊寨大队。台上庙宇及砖雕门楼仍存。有明刘士龙《游钓台记》碑一通。因涝河改道,此台已不能垂钓,仅有“钓台”之名。

糖宝妮妮(2015-04-15)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