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能力秀主页
http://www.wm23.cn/maomeifeng
清湖港大石桥—靖安第一大姓
舒氏家族兴衰荣辱的见证
青湖桥,又名青湖廊桥,原名清湖港大石桥,坐落于江西省靖安县县城西面城郊,现为双溪镇大桥村桥上组与桥下组分界处,大桥村、桥上组、桥下组以及县城青湖广场,青湖农贸市场,青湖花园,青湖社区均因此桥而得名,现属靖安县城规划区。
此桥横跨青湖河,贯穿城乡,是解放以前连接水口,高湖以及山上片乡镇与县城的“官道明路”,该桥始建于南宋隆兴年间(公元1163—1164年)为靖安舒姓四始组,归隐官吏舒邦佐(邦佐字平叔号双峰,又号双峰堂主,南宋淳熙八年[公年1180年]进士,官至衡州录事参军,绍熙五年[公元1194年]致仕归乡,建双峰堂、筑望烟楼,靖安县城南港大石桥为其妻闵氏所建)第三子舒逸(舒逸字叔义,行七三,为待补上庠生)捐资建造,后经明清两代两次重修,现为靖安县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一、青湖桥的两次重修
1、 第一次重修:南宋青湖桥,原名清湖港大石桥,在明正德七年(公元1512年)南昌知府李承勋在靖安“进剿 ”农民起义军胡雪二时,毁于战祸(据地方志记载)。直至明嘉靖三十八年(即嘉靖庚申、公元1560年)由始建者舒逸公第十二世玄孙,舒纯德(纯德字孔器号清湖)之妻张氏重修,据传,纯德公当时已故,所遗三妻、五子、二女,其四子一女均未享天年而夭,仅第二妻(妾)田氏所生第二子朝芳成人立业(舒朝芳字天桂,号秋宇),其时舒逸公,即叔义祖支,几近凋弊,其妻张氏,行牛八(牛八为鬼名)为乞家族兴隆,人丁兴旺,得一游方道士点化,遂捐资三百两官银(约合人民币5万元)雇用技工重修清湖大石桥(由于清湖之称犯纯德公号讳,故改名为青湖桥,青湖桥之称自此始)。或者是巧合,此桥重修后,其所遗一子朝芳公,开枝发叶、家财逾万,至元末明初,叔义祖支已成为当地第一旺族和靖安县城第一大姓氏,靖安县城至今仍有“舒家舒半边”的说法。
2、 第二次重修:青湖桥第二次重修为清雍正十年(即雍正癸丑、公元1733年)冬月,又由纯德公第五世玄孙(靖安舒氏第二十一世孙)舒斯山罩重修。由于距第一次重修后,历时170余年,年深日久、淤堵残破,加之当时重修时建筑工艺水平较落后,其时桥面木廊已全毁,斯山罩公,虑之该桥为宗功祖业、彰显德化之桥,为使其不至于残骸尽毁,遂与家人合议筹资二百八十两纹银(约合3万元人民币)对此桥予与重修。现在我们所看到的青湖桥即舒斯山罩第三次重修桥之体貌。
二、 青湖桥的构建风格
青湖桥为九孔十墩、引桥微坡、主桥平辅的石质官道廊桥,含引桥全长一十二丈九尺九寸( 43.3米)、桥宽六尺六寸(2.2米)。全桥为十节段,每节段为一丈二尺九寸(4.3米),每个节段分别为五至六块长条花岗岩石合缝拼成,由十排统一规格两头半圆石块,磨砂对缝砌成桥墩,每节段接壤处,条石两边均有三寸见方(9厘米)插孔一个,设计为桥廊立柱脚孔。
青湖桥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前,桥面由“两倒水”人字飞檐、二十根立柱、二十块廊橙及扶栏构成土木砖瓦结构的桥面亭廊,以供行人遮风避雨、旅途小憩。其建筑风格具有极强的江南园林楼榭特点,使之远近闻名。青湖桥结构简朴、大气、设计科学,既起到了牢固稳定作用,亦符合平和美观的我国古代南方民众审美意识,是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其桥体重修后,经数百年风雨洗刷、仍旧岿然傲立。
青湖桥无论是石块的组成数、还是尺寸的组合,以及桥墩、桥柱、桥洞,其数字均含十、九、六、五奇偶数,暗合天圆地方、十全久长,逢六则顺、五子登科的寓意,均寄托着建设者对其家庭、宗族、乡邻的善意祈祷和良好愿望,亦合我国儒学中庸思想。惜乎!桥面亭廊毁于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破四旧”厄运,现今所存石桥体貌,似乎向世人诉说着一个家族的盛衰荣辱;诉说着历史辉煌变迁和世事的风雨沧桑!美哉,一个家族历史变迁的见证!壮哉,一座古民智慧结晶的青湖桥!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