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廉江良垌东桥河畔矗立着一座古塔,清澈的河水从古塔旁潺潺流过,一座古石桥和新建的水泥桥从古塔侧跨过河中,连通两岸,两岸花草树木郁郁葱葱,给人一种古桥古塔流水人家的诗情画意。
古塔为砖石结构,外表呈六角型,三层格局。塔高约10米,整个塔呈金字塔设计,塔底南北对开两个门,环形台阶。据史料记载,古塔建于清初年间。远望古塔似笔直立,当地人惯称古塔为“文笔塔”,又名“回水亭”。
建造此塔绝非偶然,必有因由。个中原因,虽有不同版本,但流传最多的还是“乞丐棍”的传说。相传嘉庆25年(公元1796年),良垌东桥村出现一次罕见的干旱和水灾,导致村民食不果腹,实在没有办法的村民只好四处流浪,以乞讨为生,风餐露宿。此时村中的公明老大心急如焚,又是求神,又是问卜,得知此村乃乞丐地。乞丐如果没有护手棍就无法生存……云云。
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村民正准备在河畔建塔的消息四处传开之后,相邻的湍流村人闻之大为震惊,此事不得了。湍流村乃是莲花之地,莲花地最忌竹棍搅拌的。如果让此塔建成,那湍流就没有好日子过了。于是,湍流村民几十人在村中长老的带领下,来到东桥村进行交涉,想制止建塔。经过双方激烈辩论,最后碍于东桥村有个武状元全乃烈在朝中为官,建塔之事得以如期进行。俗话说:“凡事留一线,日后好相见。”为了相邻两村的和睦相处,建塔时按照湍流村提出的不超过的高度建设,这样两村都好交待。此后,两村仍然和睦相处。也许是一种巧合,自从文笔塔建成后,洪水、旱魔一年比一年少,外出四处乞讨的村民又纷纷回到自己的家园,辛勤劳作,渐渐过上安稳的生活。
文笔塔与石桥如一对同命鸳鸯,长相厢守在东桥河畔已经几百年了,见证了这片土地的风风雨雨。
上个世纪40年代,在陆地交通不发达、货物运输依靠海运完成的年代,文笔塔的周边码头,停泊着来自各地的货船,广西钦州、玉林等地的货物和商品源源不断地通过水路运到这里,再转运到湛江、海南等地。商品贸易十分活跃,弹丸之地很快成了商品交易的集散地,方圆几里各种商铺、旅业、餐馆、娱乐(指赌场)应运而生。从此,人们就把这里称为东桥埠头。由于各行业的兴盛,吸引南来北往的商人和墨客到这里进行商务活动及观光旅游,文笔塔自然成了人们必去的地方。一些学子登上文笔塔,极目远眺,百里景色尽收眼底,心旷神怡之感顿时涌上心头,欣然挥毫题诗、赋词,以表心境。文笔塔上留下的对联:“回潮波涌银山立,水国文翻笔阵横。”道出了当时此地的繁荣兴旺。河水悠悠,淘尽了多少往事与沧桑。现在的文笔塔周围已是今非昔比,原先的码头已被填平了一部分,现在留下的是一口鱼塘,早已不能再停泊货船了。码头上的房屋已破破烂烂,再也见不到昔日的辉煌。古石桥已不再使用,取而代之的是新建的钢筋混凝土大桥,桥上车来人往。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