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剧是汉族戏曲剧种之一,流行于四川东中部、重庆及贵州、云南部分地区。川剧脸谱,是川剧表演艺术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历代川剧艺人共同创造并传承下来的艺术瑰宝。
川剧变脸是川剧表演的特技之一,用于揭示剧中人物的内心及思想感情的变化,即把不可见、不可感的抽象的情绪和心理状态变成可见、可感的具体形象——脸谱。川剧变脸是运用在川剧艺术中塑造人物的一种特技。是揭示剧中人物内心思想感情的一种浪漫主义手法。
变脸之于川剧,有如喷火之于秦腔,皆属招牌路数、看家绝技!
说起变脸,有必要先到川剧那里去溯一溯源头。话说清乾隆、嘉庆年间,每至逢年过节之际,在四川乡镇村落码头处林立的庙堂都会搭起戏台以作庆典,久而久之,川剧就在街头巷尾之中渐成气候。清代“两湖填四川”,为蜀地的文化带来了诸多新元素,昆、高、胡、弹、灯,诸腔戏班汇集入巴蜀各大城中的酒肆街坊之中,生、旦、净、末、丑同亮相于茶馆的小戏台之上,日久逐渐形成共同的风格,清末时统称"川戏",后才改称“川剧”。相较于川剧艺术本身的渊源和博大,变脸的技艺成形则还要归属于二十世纪。在这期间,变脸在戏班的对台戏中不断摸索、演变、精化,渐渐成为川剧的一大特色。川剧的悲剧极有特色,喜剧独树一帜,凡是情感波折、内心激变之处,变脸皆有用武之地,它以其怪诞狰狞的面相变化表现出人物内心不可名状之律动,作为一种对人物内心非常独特的表现手法,无疑大大增加了川剧本身的表现力,每及名角表演变脸,就常常酿成爆棚之患。可见,老百姓对这种极端好看的耍活儿是打心眼地认可的。
变脸中最具川剧特色的,是《白蛇传·金山寺》一场紫金铙钵的扯线变脸。当哼哈二将、简斋、哪吒、韦驮等被白蛇一一战败后,法海禅师使出罩摄“妖魔”的神器紫金铙钵,白蛇仍然在青蛇的掩护下成功逃脱。剧中紫金铙钵拟人化为钵童,先后三次出场,第一次出场时,以绿蓝相间的脸谱亮相,在与白蛇的打斗中依次变为红脸绿眉、蓝脸金眉、黄脸、白脸黑眼,最后以白脸、笑眼、红颊的本脸追杀白蛇下场;第二次出场是追杀白蛇的过场戏,以白色的本脸亮相,发现白蛇早已逃走,跺脚之间,突然变为黑脸白眼,急迫白蛇下场;第三次出场仍旧是白色本脸,在与白蛇相遇的一刹那变为金脸浓眉络腮胡;最后,当白蛇、青蛇率众水族败退时又还原为白色本脸。生动而清晰地展现出钵童寻找白蛇时的张狂,发现白蛇时的激动,罩住白蛇时的喜悦,白蛇逃走后的恼怒等情绪变化过程,具有十分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