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木偶戏形成于唐代是一种由演员在幕后操纵木制玩偶进行表演的汉族传统戏剧剧种,历代艺人智慧和实践的结晶。成都木偶戏在继承“川派”木偶艺术传统的基础上,借鉴地方戏曲、民间歌舞等姊妹艺术的表演技法,广采南北各派木偶艺术之精华为己所用,形成了“阿睹传神”的成都木偶。
四川成都的木偶戏经唐、宋、元、明几代传递下来。当时的木偶叫精木偶,长约0.3米,短小精悍,操作方便。上演的剧目如《引凤楼》、《金山寺》、《群仙会》等皆为川剧传统剧目。班社有祥瑞班、瑞乐班、字均班、荣华班等,多在各种神会、庙会及茶馆、院坝等地演出。30年代木偶戏逐渐衰落。新中国成立后木偶戏得到重视,组建了专业的木偶皮影剧院。成都木偶有大中小杖头木偶、布袋木偶和手掌木偶。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川剧形成后,木偶戏吸收其唱腔,剧目和一整套表演程式,并刻意模仿,一度木偶戏的数量大大超过了川剧班。晚清时期,成都的木偶戏极为繁盛。木偶制作精细,造型美观,已采用化工原料和纸型塑造。木偶的手签子在衣服之外,称为;外支棒;的杖头木偶,其代表剧目有传统戏《人间好》、《小放牛》、《沉香救母》、《孙悟空三调芭蕉扇》。建国以后,成都木偶戏的专业院团主要是成都木偶皮影剧团,云集了一批技艺精湛的木偶表演艺术家,并通过专业化的方式培养木偶表演人才。现代戏有《老公公种红苕》、《刘文学》、《雷锋参军》等。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