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安小曲的诞生
小曲的诞生,与著名的秦安文人胡缵宗有关。据《甘肃新通志》记载,胡缵宗幼年时,继母待他非常严厉,深夜读书时连灯油也不给,他的姐姐就用口衔油灯陪他读书。明弘治二年(1499年),胡缵宗在他19岁时首创“四六越调”《玉腕托帕》,成为秦安小曲的开山鼻祖。胡缵宗为官后“抚绥安辑,民以大苏”,“开石堰,溉民田”,“廉洁辨治”,“至能称职”,罢官后“开阁著书”,题诗赋字。他一生的成就与他背后那位伟大的姐姐分不开。秦安小曲之所以赢得了一代又一代秦安人的钟爱,恰恰是因为它背后有这样一位品格高丽的文人和他同样深明大义的姐姐。
文士秀才的垂青,让秦安小曲在明清和民国时期出尽了风头。清代张思诚创作的《小登科》,李文赞创作的《闺怨》、《想情郎》等,都是当时红了又红的剧目。秦安小曲还有一种不同于上面所述的这些“老调”的流派,叫“花调”,是清末由陕西传入秦安的,俗称“土眉户”。它融进了秦安方言和当地民歌的曲调,适宜抒情,不强调剧情,所以更像是秦安的民歌,流行在村头道口,是普通老百姓抒唱悲欢、传情达意的喉嗓。
有清一代,小曲鼎盛之时的秦安大地俨然是胡汉杂居、市井鳞列、莽汉弹弦、娇女卖唱的自由的艺术土壤,不管是商旅羁客,还是市井小贩,但凡腰中有些许细软的,都在茶馆里一边咂摸几口茯茶,一边听几出小曲,一派陶然忘机的气象。
2秦安小曲的风格
秦安小曲用秦安方言演唱,只有唱词而无对白。由于唱词多为文人雅士所作,因此具有雅俗共赏与诗话结合的特点。无论是情节简单的散曲小段,还是内容较为复杂的民间传说和历史故事,自始至终都由一人演唱。传统的秦安小曲演唱者手执“摔子”敲击节奏,没有太多的舞台动作,伴奏乐器也仅有一把三弦。传统的秦安小曲现存曲牌四十个,传统曲目有《皇姑出嫁》、《八仙庆寿》、《荐诸葛》等几十首。
传统的秦安小曲无专业艺人或专业演出团体,一般都由小曲爱好者临时搭凑,在农闲时节以自娱自乐的“地”形式活跃在街区路口、田间地头。秦安小曲发展到民国以后,当地小曲艺人开始将这一以“坐唱”为主要演出形式的曲艺演唱搬上舞台。 1979 年,秦安县剧团根据越剧成功移植了《梁山伯与祝英台》,使秦安小曲从此正式走上了戏曲舞台。此后秦安小曲还成功移植了《楼台会》、《双镯记》等剧目,进一步提升了艺术品味。
3秦安小曲的发展
解放后,小曲作为文化遗产,得到了有效的抢救、保护和挖掘。许多秦安艺人尝试着创新小曲,1979年成功移植《梁山伯与祝英台》,使秦安小曲搬上了兰州、天水的戏曲舞台,此后陆续移植的《楼台会》、《双蜀记》等,进一步提升了秦安小曲的艺术品位。2003年11月,由曹锐等人编导的现代小曲剧《莺莺拷红》、《村官浪漫曲》、《生日》、《情系学子》等在兰州、天水、秦安巡回演出,在全省的小戏小品调演中不断夺魁折桂,唱出了秦安小曲与时俱进、讴歌主旋律的时代强音。
秦安小曲曲调优美、旋律流畅、长于抒情叙事、群众基础深厚,具备了发展成为一种地方戏曲的基本要素,因此,秦安县文化局组织人力物力,决心把这种当地群众喜闻乐见的说唱小曲搬上现代戏曲舞台。 2003 年,经过几年的精心准备,《村官浪漫曲》、《情系学子》等四部新编现代秦安小曲剧正式登上舞台,首场演出就受到当地群众的热烈欢迎。 2003 年月 11 月,在“甘肃省特色文化宣传周曁小戏小品调演”中,秦安县剧团参加调演的三部新编现代小曲剧广受好评,秦安小曲也被誉为甘肃民间艺术的瑰宝。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