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火把节
彝族火把节是彝族地区的传统节日,多在农历六月二十四或二十五日举行,节期三天。佳节之前,各家都要准备食品;在节日里纵情欢聚,放歌畅饮。火把节期间,各村寨以干松木和松明子扎成大火把竖立寨中,各家门前竖起小火把,入夜点燃,村寨一片通明;同时人们手持小型火把成群结队行进在村边地头、山岭田埂间,将火把、松明子插于田间地角。远处望去,火龙映天,蜿蜒起伏,十分动人。最后青年男女会聚广场,将许多火把堆成火塔,火焰熊熊,人们围成一圈,唱歌跳舞,彻夜不息。火把节期间也会举行传统的摔跤、斗牛、赛马等活动。
昆明花灯
昆明花灯属于云南花灯的一种,清道光年间,昆明地区已有花灯小戏的演出。演出队伍由写有“太平花灯”等各形彩灯领队,依次是过山号和文武乐队,狮灯龙队及彩妆的剧中人物沿途表演,并向接了灯帖的人家祝贺,此种演出形式亦称“贺灯”亦被称为“过节灯”。
竹雕工艺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竹制品的国家,竹刻在中国由来已久。竹刻又称竹雕,是在竹制的器物上雕刻多种装饰图案和文字,或用竹根雕刻成各种陈设摆件,佛像、人物、蟹或蟾蜍之类的一种工艺品。竹刻在明代时达到全盛时期,主要有“金陵派”“嘉定派”两大派别。
瓦猫
昆明农村地区的民居有一种民俗,就是在居所正中上方房顶安置瓦猫。瓦猫用陶制作,造型为张着大口的猫,瓦猫造型为面目狰狞的神怪。并不是所有房屋都要安置。如果自己家的大门外正对的方向有庙宇高房,或正对着一家人的房屋,就会认为不吉利,被对方“戗”着,影响了自家的财运,甚至带来疾病或灾祸,为此,就在自家房的大门和正堂屋顶安放一尊瓦猫。瓦猫一般用陶土制作,成形后上釉烧制而成。每逢赶街天,街上卖陶器处必有卖的。有的地方是使用石头雕成的猫,如呈贡马金堡一带,他们不叫“瓦猫”,而叫“石猫猫”。
昆明斑铜
“云南斑铜”是我国传统手工艺品,采用独特的配方和复杂的工艺过程制作而成,表面显现出各种不规则的瑰丽花纹,色彩金红交错,因而取名为斑铜。采用云南东川附近的天然斑铜矿石,用冷锻成型方法制作。斑铜工艺品,是我国独有的工艺品奇葩。早期的斑铜采用云南东川附近的天然斑铜矿石,用冷锻成型方法制作。因这种"生斑"矿石比较稀少,斑铜工艺品的发展也极有限。后来研制出了冶炼熔铸加工而成的人造斑铜即"熟斑"。"生斑"采用天然斑铜加工而成,"熟斑"红中透斑,金黄交错,色彩瑰丽,完全可与"生斑"媲美。
大观楼长联
大观楼长联是乾隆年间名士孙髯翁登大观楼所作,被称为“天下第一长联”。全联如下: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披襟岸帻,喜茫茫空阔无边。看:东骧神骏,西翥(zhù )灵仪,北走蜿蜒,南翔缟素。高人韵士何妨选胜登临。趁蟹屿螺洲,梳裹就风鬟雾鬓;更苹天苇地,点缀些翠羽丹霞,莫孤负:四围香稻,万顷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杨柳。数千年往事,注到心头,把酒凌虚,叹滚滚英雄谁在?想:汉习楼船,唐标铁柱,宋挥玉斧,元跨革囊。伟烈丰功费尽移山心力。尽珠帘画栋,卷不及暮雨朝云;便断碣残碑,都付与苍烟落照。只赢得:几杵疏钟,半江渔火,两行秋雁,一枕清霜。
彝乡斗牛
云南彝族斗牛赛是火把节的重要活动和当地少数民族的传统,每到一年一度的火把节,人们聚在一起进行斗牛、摔跤、跳月、耍火等活动,庆祝节日的到来。彝乡斗牛已有1000多年历史。每逢火把节、春节或遇重要喜庆活动,人们便以村或乡为单位举行斗牛比赛。比赛时参赛的公牛被牵到一起进行顶力和耐力较量,以淘汰的方式决出“冠军”。参加比赛的公牛是从石林县50多个彝、苗族村寨挑选出来的“猛牛”,体重一般在1000公斤左右。最终决赛斗败一方的主人要给赢的牛挂红绸,以表祝贺。彝族群众通过此项活动来展示养牛水平,增进村寨间的团结。
滇式风筝
滇式风筝的技艺离不开传统风筝的“四艺”,即“扎、糊、绘、放”。简单地理解就是“扎架子、糊纸面、绘花彩、放风筝”。非物质文化传承人戴永庆先生是昆明“滇式风筝”的代表人物,扎风筝在戴家作为一种家艺代代相传,到戴永庆已是第四代。戴永庆整理总结了制作风筝的技艺,将滇式风筝的结构比例图绘制出来,以便于风筝教学。“滇式风筝”在风筝节上屡次获奖,2002年第十九届潍坊风筝节,戴永庆扎的龙形风筝获第一名。2009年8月20日在美国华盛顿州国际风筝节,其徒弟李竞飞的作品《魅》得一等奖。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