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定易县燕下都遗址

家乡区县: 保定市易县

燕下都遗址

   燕下都,是战国时期燕国的都城,位于易县城东南,介于北易水和中易水之间,是我国现存的一处较为完整,文化遗存极为丰富的大型战国都城遗址。由于它的自然条件、地理环境得天独厚,后人对它的破坏甚微,很大程度上保存着它的原始性。夯土城墙虽经两千余年的风雨侵蚀,现仍高出地面6米-7米,似岗峦起伏。山丘一样的夯土宫殿台基星罗棋布地保存在这里,显得古朴典雅、巍峨壮观。可以想像,当年一座座宫殿矗立在高大台基之上,由此远望,河水环绕,城池浩大,宫殿高耸,是何等壮观。 据《史记〃燕世家》记载,周武王灭商纣以后,封召公于燕,都城在“蓟”,称“上都”,到了战国时代,燕国强盛起来,为争霸中原,应付南方各国,在此建立了这一军事重镇,称为“下都”,“燕桓侯徙临易”描述的就是这一历史过程。在这里,燕昭王曾高筑黄金台招贤纳士,在郭隗、乐毅、邹衍、剧辛这些谋士的帮助下,燕国振兴,士民富裕;在这里,燕昭王还曾联赵破齐与中山国,争霸七雄;也是在这里,燕太子丹送别荆轲西刺秦王,留下了“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慷慨悲歌。 燕下都以它灿烂的文化著称于世,出土的部分珍贵文物,具有极高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填补了数项历史空白。建国前,1893年出土了“齐侯四器”,即铜敦、铜鼎、铜匜、铜盘。1914年老姆台东侧出土了一件铜螭龙,轰动了国际文物考古界。1929年至1930年间,著名学者马衡和傅振伦先生带领考古调查团,对燕下都进行了调查及小型发掘,出土了大批文物,参加了建国后首都举办的第一批文物展。

   从建国后至今,燕下都共出土文物10万余件。1958年黄景略先生从老姆台南侧发掘出蛙头形陶水管道出口部分,现存中国历史博物馆,是国家一级文物。1964年出土的战国铜俑高25.8厘米,重4.9千克,是我国现存唯一完整的一件,是研究当时的阶级关系、服装臸度、发式、铸铜工艺的重要资料;1966年在老姆台东侧出土的燕国宫门上的战国立凤蟠龙纹铜铺首衔环,高74.5厘米,重22千克,上面铸有七只禽兽,造型精美,形象生动,是罕见的艺术珍品,2009年入选河北省文化形象名片。以上两件被专家认定为文物孤品,堪称国宝。1970年东贯城出土的人物鸟兽阙形铜方饰,镂刻精美,为目前所见最早多层楼阙建筑模型,具有很高的建筑史和建筑工艺的学术研究价值。1977年修建易黄公路时,在辛庄头村西发现一大型战国墓,虽早年被盗,仍出土了大批金银饰件,仅金饰件就达80多件,重2850克,其中部分记重铭文有两、铢、半铢等,证明燕国当时由实行铢两臸。燕下都出土的文物,多次代表国家、省文物精品到国外展出,轰动了世界。1961年3月4日,燕下都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3年3月被评为“中国20世纪100项考古大发现”之一,并列入全国一百处大遗址保护项目。 燕下都建有文物展览馆,展出珍贵的燕文物200余件。此外,燕下都还有黄金台等多处文化遗存。 九女台,位于易县城东南4千米的东斗城村南,是排列有序的9个巨大封土堆,是战国中早期墓。通过发掘九女台的16号墓,出土了大量的精美陶礼器、铜器和编钟等。从出土器物证明是燕国中早期侯王墓。 虚粮冢,位于东斗城村东,共有13座战国中早期墓葬,占地约2500平方米。传说是当时燕国为迷惑敌人,在封土堆上苫以芦席,设兵守卫,冒充粮草,以示国富民强,使敌人不敢擅自侵入,故名虚粮冢。 老姆台,位于易定公路北侧北东与练台两村之间,现台高约10米,南北长110米,东西宽90米,占地约10000平方米,台东侧有不少建筑夯土遗址。这里原是燕国的国宾馆、外交部,各国使臣来燕均于此处下榻,等候燕王召见。 武阳台,位于老姆台南,是宫殿中的中心主体建筑,台上宫殿为燕国君臣的议事之所,现高出地面约11米,东西长140米,南北宽110米。现排水管道和回廊式的建筑遗存清晰可见。武阳台、望景台、张公台、老姆台均座落在一条中轴线上。 望景台,位于武阳台北,是燕王观花望景的地方。台北有一古花园和人工湖。

   黄金台,名张公台,位于望景台以北,是当时的黄金台,燕昭王在这里留下了求贤若渴,礼贤下士,千金市骏骨,高筑黄金台招贤纳士的千载佳话。 古城墙,在燕下都遗址范围内,有宽厚高大的板筑夯土城墙,全长40千米,墙基宽度除“隔墙”宽约20米外,其余约有40米。这样高的墙体完全靠板打土筑,历经2000多年的风雨侵蚀,仍然屹立于华北平原之上,在世界上独一无二。

   人头坑,在燕下都城南3千米,有14座从墓葬,大约有3万-4万个人头骨埋葬其中。现已清理出两座,每座清理出人头骨两千余个,人头上下叠压,有的青铜箭头还扎在头骨上,千奇百怪。 考古人员发现这里埋葬的大量人头骨,距今约有两千多年。这些人头骨究竟从何而来?史无记载,研究者莫衷一是,成为千古之迷。在曾经挖掘的一个“人头墩”里,研究人员通过钻探,测出埋葬人头骨的面积为300平方米,有人头骨2000余个。而在开挖的50平方米面积内清理出的300多个人头骨上,部分人头骨有明显的砍杀痕迹,有的头骨上还插有青铜箭头。经专家鉴定,这些人头骨属于20 -30岁的男性青壮年。对这14个土墩中埋葬的几万颗人头,人们一直迷惑不解。有专家认为是公元前284年乐毅伐齐大胜时从战场带回的齐军首级。也有专家说这是公元前314年燕国“子之之乱”受害者的首级,当时的内乱使燕国死伤几万人,后来有人将被砍杀者的头颅埋在一起,形成了今天发现的“人头坑”。尽管观点不一,但像这样大规模的,带有战争创伤的骷髅成批出土,在世界上极为罕见。目前,有关专家还在对其成因进行进一步的研究。

   河北省有燕下都,才以燕赵大地著称于世。它是研究战国时期历史的一大宝地,它正期待着开发、研究、利用,把丰富灿烂的文化奉献给人们。

田雨佳(2015-04-15)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