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爸妈就对我讲,黄梅戏可不是很好唱,模仿着大人的身段模样,实现了我的愿望…”慕容晓晓凭着《黄梅戏》一曲成名,尽管黄梅戏不是“很好唱”,可是在安徽的安庆,或清晨或傍晚,在大街,在小巷,亦或是在公园,你总能听到一曲曲动人的黄梅调调,尽管在家乡是位于安庆对角的宿州,可是在家乡小城,在90年代末的黄梅戏传播的范围还是很广的,只不过现在,大多数时候都已被现代广场舞歌曲和流行歌曲所取代 ,可是在我的记忆中,还记得小时候母亲在麦场打谷休息时抱着我却就着劲儿唱黄梅戏时的样子,画片挥之不去,而声音也久久回荡。
长大后,背井离乡,从初中开始就各地求学,四年前又来到了远在千里之外的重庆,就很少听黄梅戏,而母亲,也在岁月的流逝和生活的奔波中不再喜欢唱歌,我一直都很怀念,怀念童年的打场、怀念母亲唱的黄梅戏,怀念不知不觉中流逝的岁月,总想写一篇文章关于家乡的黄梅戏却总是无奈自己太过词穷,写任何东西都是寥寥几句,写不出华丽的辞藻
黄梅戏,发源于鄂、赣、皖的交界处,又称“黄梅调”或“采茶剧”与京剧、越剧、评剧、豫剧并称“中国五大戏剧”。早期的黄梅戏是自唱自乐的民间艺术,常以叙术、抒情为主,唱腔优美,曲调丰富。而安徽的黄梅戏尤为出名,仅仅几十年就从一个不能登大雅之堂的民歌小调发展成为大众喜闻乐见的舞台大戏,从三百多个地方剧中脱颖而出,一越成为中国五大剧种之一
《天仙配》中唱“树上的鸟儿成双 对绿水青山带笑颜 从今再不受那奴役苦 夫妻双双把家还 你耕田来我织布 我挑水来你浇园…”董永和七仙女的故事已是众所周知,它唱出了农村农民劳动者的生活片断以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多的有《牛郎织女》《告粮官》《荞麦记》等戏剧。
“为救李郎离家园离家园,谁料黄榜中状元,中状元着红袍,帽插宫花好啊 好新鲜啊…”这是黄梅戏《女附马》一段经典的旋律,故事唱述的是女子为救情郎女扮男装考取状元的故事,韵律优美,如行云流水。
后来,黄梅戏的影响度越来越大,随着《天仙配》、《女附马》、《牛郎织女》等戏剧相继搬上银幕,黄梅戏在海内外的知名度也越来越高,那一个个故事,那一曲曲韵都带给人心灵最深的触动。直至今天,我们都知道黄梅戏可是懂得它的会唱的却越来越少了,我总是在想,会不会有那么一天,黄梅戏就这样渐渐淡出,如万物发展一般,繁荣、衰退。。。
也许这边文章只是沧海一栗微不足道,也许我的观点太过片面,我还是想写一篇关于黄梅戏的文章
打开酷狗, 跟着音乐,听着那些经典的旋律,带人走进一个个故事里,黄梅戏,听了,便再也无法忘记…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