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隆县推进生态立县战略纪实

家乡区县: 承德市双桥区

春暖花开时节,走进兴隆县雾灵山乡眼石村,这里的老百姓异常忙碌。“去年我们村农家游特别火爆,群众尝到了甜头,热情高涨,目前,有40多户正在忙着改扩建农家院,大家摩拳擦掌,准备迎接‘五一’假期旅游小高潮。”该村党支部书记崔海友介绍。

地处燕山深处的兴隆县,山高林密,风景优美,气候宜人。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65.76%,居华北地区县级第一位,果品产量41万吨,其中山楂、板栗产量均居全国县级第一位,年平均气温8.5℃,夏季平均气温22℃,比京津地区低10℃左右。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优良的地理区位,丰富的旅游及物产资源造就了兴隆县独特的发展优势。为此,兴隆县确定了京津生态涵养功能区、环京津生态旅游度假区和承接产业转移地、疏解首都功能候选地的“两区两地”发展定位,以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为目标,以加强生态环境、生态产业、生态城镇、生态文化四大体系建设为重点,铺就一条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相统一,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绿色崛起之路。

深入实施“蓝天、绿水、青山、地净”工程,构建优良的生态环境体系

在平安堡镇楚榆沟村,到处是繁忙热闹的景象,村民们正三五成群地打扫着街道,清理着垃圾。

现如今的楚榆沟村告别“脏、乱、差”,村容村貌明显改善,道路硬化等基础设施进一步强化,卫生设施、活动场所等公共服务设施齐全,村民生活品质显著提高。“村子创立了环境卫生管理制度和评比、监督制度,提高村民的环保意识,激发了村民共同维护村庄环境卫生的热情,每天早晨自发地清扫街道已成为村民生活的一部分。”村党支部书记王占树介绍。

楚榆沟村的变化只是兴隆县生态建设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兴隆县以巩固提升省级园林县城为重点,以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为目标,深入实施“蓝天、绿水、青山、地净”四大工程,擦亮生态名片。

实施“蓝天”工程,加强大气污染防治。该县对县城和主要乡镇政府所在地所有燃煤锅炉全部淘汰和改造,实施清洁能源替代工程,对全县工业企业燃煤锅炉进行改造,降低全县煤耗指标。建立健全空气质量实时监控及重污染天气监测预警体系,及时发布监测预警信息。年底前,全县将基本完成燃煤电厂、水泥、燃煤锅炉和工业炉窑等行业的脱硫、脱硝、除尘设施建设与改造升级,全县“黄标车”全部淘汰完毕。

实施“绿水”工程,留住一盆“清水”。作为京津的重要水源地,兴隆县把水环境的治理作为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内容,认真落实河道“河长制”,严管企业排污,加强县内企业监管,出台治理超排、偷排、直排企业的有效措施,严禁在清水河等县内24个禁采区内的河道采砂行为。在沿河村庄设保洁员,并埋设地下排污管网20多公里,实现了管网有序排放,使流入京津供水枢纽的河流,始终保持在国家Ⅱ类水质标准。

实施“青山”工程,建设生态“氧吧”。兴隆县推行实行区域生态保护分级控制,制定并严格实施矿产、山林开发等控制性详规,建立起教育、打击、处罚、恢复“四位一体”治理体系,严管林木采伐,全年计划新增生态林4.3万亩。大力整治毁林开荒、滥采乱挖等违法行为。同时,以铁路、高速公路、国省干线两侧及城市周边露天矿山为重点,集中开展矿山环境整治攻坚,完成现有30%矿山企业复绿工程,地下采矿企业全部达到绿色矿山标准。

实施“地净”工程,改善环境质量。县政府出台规定,不再批准设立煤、料堆放场所,清除公路两侧无证照煤、料堆放场,对公路两侧可视范围内证照齐全的煤、料堆放场所实施限期治理,消除扬尘污染。加快推进供水、供电、供热、供气,排水、排污管网改造及配套设施建设工程,提升改造城镇供排水能力。

发展绿色产业,着力构建特色的生态产业体系

在兴隆县蓝旗营镇,一间间现代化厂房拔地而起。承德栗源食品工业园项目正在紧张建设,项目建成后,将形成一个集生产加工型、生态示范型、绿色有机型、旅游观光型于一体的大型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年产值达50亿元,带动基地30万亩,带动农户20万户,农户增加收入可达20亿元以上。

发展生态农业,打造首都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该县以有机、绿色、无公害为主攻方向,打造涵盖种植、林、畜三大领域的生态立体农业体系,大力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重点围绕山楂、板栗、苹果等特色主导产业,加强基地建设,实施提质提效工程,新栽植各类果树5.33万亩,果品产量达到49.2万吨。

发展生态工业,打造京津承接产业转移地。兴隆县着眼于延伸产业链、增加关联度这一重点,以产业生态转型和结构升级为主线,综合考虑区域资源、环境和生态承载力,优先发展和引进以山楂、板栗精深加工为主的高科技、高附加值产业项目,打造现代食品加工产业集群。去年以来,共实施重点技改扩能项目17项,为企业提供信贷资金支持5.35亿元。

发展生态旅游,打造环京津的燕山国际生态旅游度假品牌。该县整合县内重点旅游规划区的自然资源、特色农业资源、人文资源,把雾灵山、兴隆溶洞作为龙头,六里坪、九龙潭作为龙身,红河漂流作为龙尾,通过龙头带动全县旅游发展,打造京津周边档次最高、规模最大、功能最强的国际旅游度假区。去年以来,兴隆累计投资1.5亿元,完成了红河漂流综合服务区、旅游步道和河道升级改造,建成旅游专业村14个,实现了雾灵山——兴隆溶洞——六里坪旅游等景区联票营销,达成了兴隆雾灵山——蓟县黄崖关、盘山——平谷金海湖——遵化清东陵等景区旅游合作协议,新增游客超过 50多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9.04亿元,休闲旅游产业成为推动县域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新的亮点。

统筹城乡发展,着力构建新型的生态城镇体系

来到兴隆县城中村改造大有新村项目施工现场,目前工程正在进行主体施工。据项目建设负责人张秀民介绍,该项目规划总建筑面积75万平方米,并配套建设街道中心幼儿园、敬老服务中心等设施。社区全部建成后,将成为设施齐全、功能完善、环境宜人的新型社区。

在推进城镇化进程中,兴隆县按照“城乡组团、一体发展”的思路,协调推进县城、乡镇和村居建设发展,着力构建生态城镇体系,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

全面提速县城建设,打造山水园林县城。兴隆县立足山区县城建设的特点,以“山水生态休闲旅游城市”为目标定位,坚持“以人为本”和“城市与自然共存”原则,着力提高县城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水平。今年,该县规划实施行政审批中心、旅游服务中心、中心广场改造、第一水厂新建等公共设施项目16个,新增绿地 10公顷,新建综合性山水公园1座,建设绿道绿廊11公里,规划到2017年,城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12平方米以上。

加强生态文化建设,着力构建生态文化体系

抓生态文明建设,文化是基础。为此,兴隆县以生态文化建设为内涵,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以提高文明程度为归宿,着力构建生态文化体系。

倡导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兴隆县建立了政府主导、财政投入、社会和民众参与的机制,大力提倡清洁生产、文明生活、绿色消费。鼓励企业和消费者节电、节水、节能,在生产和生活中保护生态、建设生态、减少污染、厉行节约,为推动生态文化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发挥示范、普及和导向作用。

打造生态文化品牌。该县突出山楂之乡、板栗之乡、燕山文化、长城文化、铁器文化、红色文化等地域文化的挖掘和传承,把生态文化和旅游、农业、商贸活动深度结合,以项目建设为抓手,依托丰富的自然、文化生态资源,着力在民俗生态文化内容上不断推陈出新,在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上不断加强,在公共文化服务设施体系上不断夯实,持续加大对外宣传推介力度,着力构建独具特色的“生态兴隆”文化品牌。今年,兴隆县将建立京津冀县区协同宣传机制,与平谷、蓟县共同打造“生态京东” 品牌。 李呈祥

赵文博(2015-04-15)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