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县立完全中学的兴建(1943—1949年)
抗日战争期间,北方大部分省区纷纷沦陷,沦陷区众多百姓相继涌入四川,尤其广元,地处川北边陲,又扼川陕公路之要冲,更是北方来川人士云集之地。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私立太华初级中学校”就是在这一历史背景下由陕西宁强迁来广元的。自太华中学迁来广元后,广元地区每年的初中毕业生急剧增加,且毕业后又渴求能就地升人高中。但是,当时包括广元在内的川北地区许多县城均无一所完全中学。
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时任广元县长罗崇礼及不少地方有识之士,积极倡导在广元县兴建一所完全中学。是年十一月,广元县立中学筹备委员会正式成立,县长罗崇礼亲兼主任委员,王世勋任副主任委员,伍幼渠任委员兼总务组组长,张汉卿任委员兼总务组副组长,张梓厚任委员兼设计组组长,雷世煦任委员兼设计组副组长,权章夷、樊伯强、苏见龙、周读三、侯字初等任委员。筹委会成立后,经过半年多的积极筹备,学校终于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八月正式建成并招生。自此,广元县首所完全中学便告诞生,校名为“广元县立中学校”。
广元县中建校初期,由于办学经费不足,校址只好选定在当年西北制造厂在下西坝遗弃的两列旧厂房处(今下西坝火车站东南部),并以此作为学生宿舍。在此基础上,又另建有教室4幢、礼堂一座及部分办公生活用房等。这样,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也算是一个比较好的学习环境了。
学校开办的第一学期,招收班次不多,除接纳由“广师附中”转来的两个初中班(初三班及初四班)外,另新招收初中班(初五班)及高中班(高一班)各一个,共计仅4个班,学生约300多人。继后,学校规模不断扩大,至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达到在校10个班(4个高中班、6个初中班)的规模,学生近600人;学生来源,除本地外,远及昭化、旺苍、苍溪、剑阁、青川、南江等县;教职工也由初期的20多人增至40多人。
广元县立中学自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创立至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十二月广元解放,由于正值抗日战争及解放战争时期,办学条件一直较差,校园环境也极不平静。除经费严重不足外,还常受伪县党团部干扰,进而导致校长频繁更迭,教职工动荡不休,学生流失严重。首任校长一中国民盟爱国人士冯明先,本十分热爱教育事业,在学校新创时期一直勤奋工作,积极推进学校发展。但是,仅任职三年,便不堪各方压力,几次向省教厅请求辞职。至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春,无奈广元县政府只好请王世勋先生代理校长;一学期后,又请毛子丰先生代任。直到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春,省教厅才正式委任徐正衡先生为校长。可是,徐任职仅一学期,又弃职离校。之后,又相继由徐宗瑜、伍幼渠代理校长,直至广元解放。学生流失,更是量大惊人。如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当时在校10个班级,招收及转人学生原近600人,但后来实际就读和待毕业的尚不足300人,几乎流失一半有余。
不过,该时期学校的教学管理尚属正规,各年级的课程开设也较齐全。譬如:高一年级开设的课目多达14门,含公民、国文、英语、三角、几何、代数、生物、历史、地理、图画、音乐、劳作、军训及体育;学生操行成绩的评定标准所含内容也较广泛,包括忠勇、孝顺、仁爱、信义、和平、礼节、服从、勤俭、整洁、助人、学问、有恒等诸方面。同时,对违纪学生的处理,也是比较严格的。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