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解放后对旧县中的改造及其发展 (1950—1965年)
1949年12月,广元解放。广元解放后,人民政府本着“维持现状,继续开学”、“宁慢勿乱,稳步前进”的方针,有计划地接收、改造旧学校。1950年2月,广元县人民政府决定:将原“广元私立太华初级中学校”、“广元县立女子初级中学校”(注:该校于民国三十七年二月由广元县立中学校女子班分出创办而成,校址在老城北街旧考棚内,与太华中学一墙之隔)与“广元县立中学校”合并,统名“广元县立中学”(注:1951年3月起,更名为“广元中学校”;1953年3月起,再度更名为“四川省广元中学校”),并于同年3月正式招生开学。校址设在老城北街旧考棚内(原太华中学及女子中学所在地)。时任校长吴心潜。一学期后又由吴赓扬任校长。
新广中开办初期,因值广元刚解放不久,招生来源比较困难。1950年3月首期招生,虽然共招收9个班(含高中各年级3个班及初中各年级6个班),但学生总数仅百余人,尤其高中部3个班级,共计还不足30人。加之那时抗美援朝报考军事院校部分学生又中途离校,进而导致高中部各班人数更为稀少,甚至个别班仅有3人。正因如此,故于1952年春,川北行政公署决定,将广中初招的几个高中班纳入阆中中学合办。除学生全部转去外,一部分教师也同时前往。
1952年春,为迎接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和新中国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广元县人民政府报请川北行署获准并拨专款20亿元(旧币),在距老城5华里之东坝陈家坪兴建广元中学新舍(即今广中所在处),校园占地近140亩。1953年夏,新校舍首批主体工程建成,建筑面积为6740平方米。其中,含教学楼8幢(32间教室,3040平方米)、学生宿舍楼2幢(可供900多人住宿,2234平方米)、学生食堂一幢(710平方米)及其他一些生活用房等(756平方米)。1955年初,省教厅拨2万元,又修建办公楼l幢,建筑面积700平方米。至此,一所占地广阔、教学建筑完整、教学设施比较配套的崭新的广元中学便屹立在川北重镇广元城郊。为加强学校领导,1954年,王正发被调任校长兼党支部书记。这是新中国成立后,党和人民政府重视教育、重视培养人才的结果,也是广元中学进入新发展期的开始。
自新广中建成后,名声远扬,很快吸引了四方许多前来就读的学生,除本县各区乡外,还远及剑阁、青川、旺苍、昭化、北川、平武、江油、梓潼、甘肃碧口及陕西宁强等县区。在校班级,由解放初的几个急剧增至十几个、二十几个;学生及教职工人数,也大幅度增长。文革前,一度曾达到在校教学班24个、学生1200多人、教职工70余人的规模。此间,实可谓广中自建校以来出现的第一个蓬勃时期。那时,在党的教育方针指导下,不论从学校规模、校园环境、教学设施、教学管理或教学质量上看,在川北一带都是享有盛名的。仅十几年的时间,便为各类高校输送了许多优秀学生,也为社会各行各业培养了大量有用人才。今天,这批校友有的已成为久经考验的领导干部,有的已成为白发苍苍的学者、教授、总工程师,有的则一直长期战斗在普通的工作岗位上。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