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文革"对学校教学秩序的冲击(1966—1977年)
1966年“5.16”通知后,举国上下的文化大革命开始。7月初,我校与原广元县各中学教师到绵阳参加统一“集训”,搞所谓的划类、批斗、整专案材料等。8月下旬,“集训”结束,教师返校,广元中学成立“文革”委员会,由昝天恩任主任。“文革”的第一年,根据上级指示,虽然仍继续招生(招收高、初中六九级各三个班)。但新生人校不久,便开始了全国范围内的大串联、闹革命,师生中陆续成立了一些群众组织,部分干部和群众无辜被揪斗。此间,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实际上已不复存在,领导班子几乎瘫痪,学生也大量流失。
1967年,所谓的“上海二月风暴”后,学校进入全面停课,“造反组织”进行“夺权”,学生开始介入社会上的“文攻武卫”,教师则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旗号下,组织学习,搞“大批判”,直至年底。本年度,学校招生停止。
1968年初,按上级有关指示精神,搞了一个月左右的“复课闹革命”,后因武斗不断升级而被迫中止。其间,我校高六八级学生何绍德、尹昌足等,还在武斗中不幸丧生;物理教师彭镇墀也在“极左”思潮统治的混乱局面下被错抓、错判、错杀。继后,工宣队、贫宣队、军宣队相继进驻学校。下半年,武斗基本停止,但学校秩序混乱,学生仍无法上课。本年度,学校招生工作再度停顿。
1969年初,广元中学斗批改领导小组成立,由彭钺任组长。9月份,学校恢复招生,共招收8个初中班,按部队编制,整个年级(初71级)为一个排。由于是秋季招生,故名“秋季排”。至此,中断了两年的学校招生工作总算又恢复了。但是,在当时的境况下,上课尚不正常,学生动荡也较大,校内经常搞“大批判”。同时,为响应毛主席“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号召,开始动员广大青年学生上山下乡。
1970年,2月份,学校又招收了6个初中班(初72级),仍按部队编制,名“春季排”。9月份,经绵阳地革委批准,广元中学革委会正式成立,由彭钺任主任,孙建才、昝天恩任副主任。此后,学校工作始纳入校革委会领导之下(1973年6月,增补杨映洲为革委会副主任;1977年7月,又增补陈昌华、王尔孝为革委会副主任)。自1972年起,学校恢复招收高中,学制二年。但是,此间在“以阶级斗争为纲”、“复课闹革命”、“学生要以学为主,兼学别样,即不但要学文,还要学工、学农、学军,还要批判资产阶级”等思想的指导下,“一批两清”、“批林批孔”、“评法批儒”、“反击右倾翻案风’’等政治运动,一个接着一个,学校的教学教改始终处于动荡不定、无所适从的境况。时而缩短学制,时而又废除招生考试制度;时而开展“教育学大寨”、学“朝阳经验”,时而又搞“开门办学”,搞“两办”、“两挂”。
总之,自1966年“文革”开始到1976年“四人帮”被粉碎,十年动乱对学校教学秩序的冲击真可谓是灾难性的。学校领导被揪斗,无权无职,靠边站;不少教师被打为“牛鬼蛇神”,无资格上课,长期接受劳动改造;学生学习不安心,有的惶惶不可终日,有的则擅自离校不归;正当的传授知识,被视为“只专不红”、“白专”、“培养修正主义苗子’’等。好端端的一个校园育人环境,完全变成了“阶级斗争”的场所。“四人帮’’被粉碎后,情况虽大有好转,但学校元气大伤,师生心有余悸,教育要复苏、要发展,步履是何等艰难!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