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在农家
四在农家:发源于遵义市余庆县、目前在遵义市的14个县市区全面展开的“富在农家,学在农家,乐在农家,美在农家”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全省推开,影响全国,以引导农民增收致富为前提,改善了农民的人居环境和生产生活条件,改变了农民的精神面貌。
2001年,余庆县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教活动中,顺应农民求富、求学、求乐、求美的需求,率先在全县开展“四在农家”创建活动。通过“七个一”和“五通三改三建”,把创建活动落到实处。“七个一”即帮助农民找到一条致富增收的路子,家家户户有一幢宽敞整洁的住房,有一套家具和家用电器,安装一部家用电话,掌握一门以上农业实用技术,有一间卫生厨房和厕所,有一种以上健康有益的文体爱好。“五通三改三建”即通电、通水、通路、通电话、通广播电视,改居住环境、改厕、改灶,建文化广播室、对外宣传栏、体育娱乐场所。单位捐助水泥等部分建材,干部带领群众投工投劳,因地制宜改变农村屋内外环境。柴灶改成沼气灶,厕所改成水冲式,石块垒砌乒乓球台和花坛,平整后的打谷场竖起了篮球架。村寨、乡镇之间的演讲比赛、文艺汇演、体育比赛成了农民常盼常有的赏心乐事。
富在农家
“四在农家”“富”字当头。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业稳则社会安。中央新农村建设二十字方针以生产发展为首,“富学乐美”以富为先,无疑是对新农村建设首要任务的提示与强调。
余庆山多坝少,土地肥少瘦多,从来缺少处处稻梁、处处鱼米的天赋。如何以“富”字当头,破解促农增收、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的难题,应该有很多途径。但,每条路都必须跳出“三农”谋发展,以城乡互动、工农结合为起点。否则,仍将继续在温饱上徘徊,迟迟跨不进小康门槛。
“富在农家”坚持把增加农民收入放在首位,一手推进基础设施,一手培育富民产业。水、电、路的瓶颈缓解了。发展基础全面加强,条条公路连通千村百寨,源源电力拉动万村千乡,道道沟渠滋润万顷农田;现代农业起步了。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经营、标准化生产,强科技、扶龙头、创品牌,传统优势与新兴项目并驾齐驱。“四个一千万”工程成效渐强,县有主导产业、镇有特色产品、村有专业大户,龙头企业、生产基地、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与农户良性互动,农家经济接轨城乡市场;致富门路拓宽了。农民离土离乡、进城进厂,劳务经济异军突起,劳务开发提速增效;一业举百业兴,乡村旅游斩露头角,三次产业共生繁荣。
产业兴,基础牢,活力农村,殷实人家。
学在农家
春耕夏长秋收冬藏、天干地支时令节气,与农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文化习俗,代代沿袭、自成一体,牢固绵密而少有交流。固守传统多、学习创新少,停滞不前的眼界学识,亦步亦趋的生活方式,牵绊着农村前进的步伐。
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改变农村面貌,长远之计在于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培养出一代代新型农民,把农业发展转入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提高的轨道。
“学在农家”从推进农业现代化,实现农村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实际出发,引导农民走近知识、走向富裕、走向文明。一方面,着力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养,巩固提升义务教育,优化发展职业教育。另一方面,加强技能培训,让留下来的农民掌握农业先进实用技术,真正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主人;让走出去的农民早日具备适应城市生活的基本能力,尽快融入城市生活。学习的内容从未如此丰富,文化、科技、政策、法律、技术、管理,琴棋书画、古今中外,世界豁然开朗;学习的方式从未如此多样,“千乡万村书库”、“农村党员远程教育”、“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多管齐下,专家讲课、现场观摩、讨论交流多措并举,处处萌发着求知的新芽。
去粗取精,吐故纳新。从前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庄稼汉,跻身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农民。眼界一开天地宽。
乐在农家
往日,仓廪实、衣食足,说说笑笑、唱唱跳跳即为农家之乐;如今在余庆,病有所医、老有所养,村务公开、民主管理,享权利、担责任……这一切的一切正是“乐在农家”为时代发展注入新的内涵。
“乐在农家”,一乐其俗。崇尚科学,移风易俗,忠孝仁爱、尊师重教、勤俭持家、扶贫济困等传统美德兴业传家,傩戏、舞龙、秧歌、金钱杆等民族民间艺术生机焕发;二健其体。文体设施进入村村寨寨,文体活动连起家家户户,农村好戏连台,农民精神抖擞;三安其居。鳏寡孤独皆有所养,老弱病残均享关爱,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惠泽千家万户,低保救助雪中送炭,农村安定和谐,人寿年丰;四赋其权。村务公开、民主议事、群策群力,共商发展计、同绘小康图,基层民主不断扩大,民主管理继续深化。
一场场比赛闪烁精彩,一脉脉关怀带来温暖,一桩桩喜事花落农庄,一阵阵欢歌飞出农家。
走的是新路,扬的是新风,描的是新貌。眼前的,已经喜上眉梢;未来的,令人无限向往。
美在农家
环境好、民风淳、产业旺、生态优,内外兼修、形神俱佳……这是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伟大实践中,人们对美不懈追求的最佳诠释。
“美在农家”,一看文明生活美。“四有五通三改三建“提升人居环境,讲文明、树新风,革陋习、治“五乱”,昔日满地满眼“脏乱差“,而今家家户户靓起来;二看特色民居美。注重保持农村历史文脉和地方建筑特色,传文化、续民俗,一批古老村镇、民族村寨得到抢救保护,一批旧房改造重获荣光,一批黔北风格新居建成落地。小青瓦、坡屋面、穿斗枋、转角楼、黔北民居风格独具,自成一景。三看和谐生态美。沼气池引领生态农业路,八万亩烤烟摇曳生姿,十万亩茶海云蒸霞蔚,一片水稻一片红梁,十里荷塘十里果香,桫椤、银杉、野鸭、白鹭,绿意荡漾、一派生机。
精精神神的人,清清秀秀的景,淳淳朴朴的风,蓬蓬勃勃的势。
新农村之美,美在今日,赏心悦目、扣人心扉;新农村之美,美在明朝,点亮理想、放飞希望。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