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教育的奇葩——新乐路新村中学

家乡区县: 石家庄新乐市

芦新村学校,建于1947年,校址设在村内的一个旧教堂(现水塔处),只有一间教室,没有课桌凳,没有照明和取暖设施,没有黑板、教材,条件和环境十分艰苦。但村支两委克服种种困难,垒土台搭木板当作课桌,凳子由学生自带。共招收学童20多人,设1至4年级,复式班教学,只有一名教师,即第一任校长姚顺宝兼教师。
新中国成立后,教育事业有了较快发展,1958年,学生增至百余人,教师由1人增至7人。但在1960年至1963年,三年经济困难时期,多数农民家境贫穷,生活困难,供孩子上学的欲望降低,学校里只剩下20几个学生和两名教师。
1963年,大雨冲塌了校舍,学校彻底损毁,学生停课半年。1964年村支两委多方筹措,在村东一块空地盖了三排校舍,条件和环境有所改变,但还是垒土台搭木板当课桌凳,只能勉强维持教学。这样艰苦的条件,维持了好多年。1966年,全国爆发“无产阶级文化革命”,所有人都被卷入这场政治运动,教学秩序完全被打乱。中学的“红卫兵”组织,小学的“红小兵”组织及各种名目的“造反派”、“战斗队”、“司令部”、“指挥部”出现在校园,并代替了学校的行政领导,校长、老师被揪斗,学校完全处于无政府状态。
1976年,文化大革命结束,全国拨乱反正,正本清源,学校秩序恢复正常。1978年12月,中共中央召开的第十一届三中全会,把全国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教育事业的发展也摆在重要位置,芦新村小学也由原来的旧校舍搬到了下乡知识青年住过的宿舍,经过重新调整,环境和条件有了明显的改善,新添置了百余套课桌椅。
自1978至1988年10年间,芦新村学校的整体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1989年,村委会投资40万元,在现址兴建了一座教学楼,建筑面积680平方米,10个教室,新添课桌椅160多套,学校由知青宿舍搬迁至此,规模扩大,学生数也随之猛增至300余人,为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改善办学条件,1990年又投资兴建了一座教学楼,建筑面积600平方米,1994年增招了初中一年级95人,2个班。由于学校狠抓学校管理、教学管理、师资培训,学校规模越来越大,现有的条件已不能满足教学需要,1995年,学校和村委又投资兴建了一座教学楼,建筑面积620平方米,教学和管理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1997年,学校和村委多方筹措又兴建了一座教学楼,也就是现在的微机楼,建筑面积400平方米。1999年,学校购进33台微机,开设了第一个微机室和课件制作室,2000年,初中班由两轨扩成四轨,同年,村委又投资80万元,兴建了一座综合楼,增设了语音室、音乐室、阅览室、图书室、多媒体室、高标准生物实验室和仪器室。2001年又购进45台微机,开设了第二个微机室。
2004年芦新村学校有教学班25个,在校生1150人,教师73人其中初中教学班13个,学生816人,教师49名;小学教学班9个,学生334人,教师23名,教师学历达标率100%。学校占地面积21300平方米,建筑面积8923平方米。按九年义务教育标准配备了物理、化学、生物实验室及仪器室,各种教学设施齐全。在校园建设方面,把绿化美化同发展校园经济结合起来,建成了一个融校园、花园、果园、菜园、乐园为一体的“五园式”学校,多次受到省、地、县及国家领导的表彰及好评,同时也吸引了不少外宾来这里参观考察。被定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教育办事处实施“JIP计划”试点学校。
芦新村学校现已成为新乐市办学条件一流,师资力量雄厚的农村学校之一。学校始终坚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计,把德育教育放在首位,从小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高尚的情操,很抓教学管理、规范办学、依法治校、依法执教、教学研究、师资培训,教学质量连年上升,升学率逐年提高,各年级的教学成绩连年在全市和学区统测中名列前茅。1984年以来,学校教师先后有20人次获先进工作者光荣称号,其中省级的4人,记功的10人次,记大功的6人次。1990年被评为县级学校管理先进单位,少先队先进集体。
1995年、1996年该校先后被河北省教育委员会(以下称省教委)命名为“校园环境管理先进单位”和“绿化美化先进单位”。2000年10月被石市教委命名为“石家庄市素质教育先进单位”,被石家庄市爱卫会命名为“卫生标兵单位”。2001年被石家庄市政府、教委授予“三五普法先进单位”,“信息技术教育先进单位”和“规范化管理示范学校”。自1997年首届初中生毕业以来,1997年、1998年、1999年、2000年、2001年中考毕业成绩在同级同类学校中分别名列全市第一、第二、第一、第一、第一。

       

电商~~小祎(2015-04-15)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