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雨鹤林开画本,春咏鹂唱忆高踪。

家乡区县: 江苏省润州区

镇江南山风景区最大的一个景区就是招隐寺。招隐寺雄踞于一片葱茏之中。从南朝到北宋,这里曾经隐居过三位名人:南朝时宋朝的大音乐家戴顒、南朝时梁朝的太子萧统、北宋大书画家米芾。招隐寺的山门是一座牌楼,上书“城市山林”四个大字,它便是北宋四大书画家(另三人为苏轼、蔡襄和黄庭坚)之一的米芾的真迹。米芾,也称米南宫,他曾对石头下拜,故人称“米癫”,取癫狂之意。他与他的儿子米友仁从襄阳来到镇江,深深地被南山的山水所吸引,在南山整整生活了四十年,南山的美景给了米芾创作的灵感,他在此独创了“米氏云山流派”。
在进山的山道上,有一座石牌坊,牌坊上有上额、下额,外联、内联。上额是“宋戴颙高隐处”几个字,讲的是戴颙第一个隐居在此;下额“招隐”的来历是这样:戴颙才华横溢,在音乐和雕塑上有十分深厚的造诣,宋武帝刘裕对他极为赏识,屡次招他出山做官,但戴颙拒诏不出。一招一隐,便有了“招隐”二字。
内联“读书人去留萧寺,招隐山空忆戴公”。读书人指的是南朝时梁武帝的长子昭明太子萧统,他不恋宫中锦衣玉食,在此寒窗苦读十年,召集文士在此编撰了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文总集《昭明文选》。下联就是指的戴颙。
外联“烟雨鹤林开画本,春咏鹂唱忆高踪”。上联指米家父子在此开创了“米家山水”、“米氏云山流派”,特别是米芾把南山的烟雾比喻成烟雨,他认为南山本身就是一幅秀
丽的山水画,无需宣纸的点绘;下联则指春天的清晨,当人们听到黄鹂悦耳动听的鸣唱时,不由得就会想起这里是以戴颙隐居而得名。
招隐山中也有一与杭州同名的 “虎跑泉”,已有1580多年的历史。泉水清澈,从水面到泉底将近3米深,水是活水,其中含有多种微量元素和矿物质。虎跑泉为东晋时云游至此修炼的法安禅师所开。在泉池的后壁之上,有歇山顶矩形亭一座,名为“万古常清亭”,“常清”形容了虎跑泉的泉水之清。在虎跑泉左前方,有一片空地,是招隐寺大殿遗址。招隐寺相传是戴颙去世前,嘱咐他女儿“舍宅为寺”而成为寺庙的。小时候,我们常去招隐寺游玩,亲眼看到过大殿,那时里面的佛像已不齐全了,但有一座千手观音给我的印象极深。原先的楠木大殿毁于“文化大革命”后期。今天我们只要看一下空地周围的古树名木如银杏、桧柏、檀树等,就会知道这里曾经是一座古寺。
拾级而上,便看到济祖殿,济祖,也就是济公,他是浙江天台人,在杭州净慈寺出家,他与弟子也曾在此居住过。 在济祖殿右侧,便是昭明太子的读书台。读书台内有昭明太子坐读像。在他面前的书案上,刻有“普通元年岁在庚子”字样,“普通元年”是他父亲执政的年号,即公元520年,“岁在庚子”指昭明太子来此读书是正值二十岁。萧统年少聪慧,“三岁受孝经论语,五岁遍读五经,熟通讽颂,十岁便能博览群书”,当时,人们称他是梁朝神童,青年文学家。作为长子,他居于宫中,每日忙于宫中事务;但他志不在此,他希望能好好读几年书给后人留点有价值的东西,于是,他便向他的父亲提出要求,找一处清静之所。梁武帝同意后,便带着老师(庚信、徐陵)与一批文人亲信沿着扬子江寻找读书静地。根据史料记载:他曾到过江阴的顾山、浙江的天目
山、常熟的虞山,最终还是选中了招隐山。因为招隐寺四周环山,在半山腰中建起,远离尘嚣,他决定在此建两座楼,一座读书台,另一座便是增华阁,楼与楼之间用天桥相连接。当时,他还移来藏书三万卷,这些书上起周秦,下至萧梁,相距七八百年的历史。萧统上午在读书台读书,下午在增华阁与召集而来的梁朝各地的文人雅士论文选文,从三万卷书中吸取精华,编纂了我国文学史上最早的一部诗文总集《昭明文选》,由于脑力劳累过度,萧
统三十岁双目失明,他父亲便把他接回建康(今南京),三十一岁病逝。因为此处是他读书之地,所以称读书台。沿读书台往上走,便看到了增华阁。昭明太子与一批文人在增华阁从三万册藏书中选出129位文学家的文学作品。他在编纂时,十分谦虚,请来《诗品》的作者、当时的评论家钟嵘及《文心雕龙》作者刘勰共同商讨、一起编纂。《文选》共三十卷,三十八类,写成七百余篇,古代竹卷写了三万卷。《文选》的完成,体现了昭明太子思想深远和他独特的见解,对发展我国文化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增华阁左侧是“退居寮”,“寮”,小屋之意。是民国时期原招隐寺方丈辉山法师退居养性之所,故称退居寮。

Stolichnaya(2015-04-15)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