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轼
朱轼(1665-1737),字若瞻,号可亭,江西高安市村前镇艮下人。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朝重臣,经学家、文学家。生于清圣祖康熙四年,卒于高宗乾隆元年,年七十二岁。康熙三十三年(公元一六九四年)进士。由庶吉士改授湖北潜江知县,有惠政。陕西学政、奉天府尹、浙江巡抚、左都御史。雍正时,充圣祖实录总裁。行取授刑部主事,督学陕西。累官文华殿大学士,兼吏部尚书,与怡贤亲王共治畿辅营田水利,蓄泄得宜,溉田六十顷。卒,谥文端。任浙江巡抚时,首创用"水柜法"修筑海塘,为治理沿海水患功垂后世。康熙推崇朱熹学说,朱轼为当时朝廷御用程朱学派的重要代表。朱轼生活俭朴,高安民间旧时流行的酒席"朱公席",待客时多为四盘两碗,据说是朱轼宴请乾隆时所创。 轼工古文,学宗横渠,著有周易注解、周礼注解、仪礼节略、历代名儒循吏传等,《清史列传》及文端公集,并传于世。
周德清
周德清(1277-1365),字日湛,号挺斋。高安市杨圩镇睱塘周家人。元代卓越的音韵学家与戏曲作家。周德清生平,文献纪录不多,大概是位布衣之士。然其编著的《中原音韵》在中国音韵学与戏曲史上却有非凡影响。《中原音韵》是为北曲用韵而作,纠正作曲家用韵不一,其正音依据是中原语音。成书后,戏曲作曲、唱曲都有了规范,促进了戏曲用韵的统一。《中原音韵》以当时北方实际语音为标准,所定之韵接近今北京音,因而此书是研究近代以北方音为主的普通话语音的珍贵资料。1987年,纪念周德清诞辰710周年暨学术讨论会在高安召开,来自全国23个省市的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日本学者亦提交了论文。
周德清的作品
【喜春来·别情】
周德清
月儿初上鹅黄柳,
燕子先归翡翠楼,
梅休暖凤香篝。
人去后,鸳被冷堆愁。
【塞鸿秋浔阳即景】
周德清
长江万里白如练,
淮山数点青如淀。
江帆几片疾如箭,
山泉千尺飞如电。
晚云都变露,
新月初学扇,
塞鸿一字来如线。
柯茂谦
柯茂谦,字退子,瑞阳(今江西高安)人。芝子。宋遗民。事见《忠义集》卷六。
任涛
高安最早的诗人任涛
在高安的诸多诗人中,最早的当属晚良的任涛。他从小就喜欢读诗写诗,乾符中(公无877年前后),数次应举,都名落孙山,常侍李骘视察江西,听说任涛诗作得好,就差人取来,读至“ 露搏沙鹤起,人卧钓船流”的诗句大为赞赏,说:“任涛真是奇才,为什么成不了名呢?我当极力举荐。”特令免去任涛的乡里杂役,并命县令对任涛加以礼遇,乡里的人听了,不免有些非议,李骘得知,又下令:“江西境内,有诗如任涛者,就和任涛一样,免去其役。”结果,没有一个人敢应,任涛一生和诗结缘,与当时郑谷、喻坦之等齐称“芳林十哲”。可惜去世得早,留有诗集传于后世。
沈彬
比任涛晚些时候,高安又出了一位诗人,名叫沈彬,他在唐末,也是多次应举,都榜上无名,他写诗,记其实:“曾任大中天子举,四朝风月鬓萧疏。不随世祖重携剑,却为文皇再读书,”(《纳省卷赠为首刘象》)。从此绝意功名。后来,南唐李升镇守金陵,罗织知名突儒,沈彬献《山水园诗》有句“须知笔力安排定,不怕山河整顿难。”李升大喜,授秘书郎。南唐保大中(公元945年前后)以吏部侍郎致仕江西,时年八十多岁,沈彬的诗有不少广为传诵的丽句、警句,如“数家渔网疏云外,一岸残阳细雨中” ;“清占月中三峡水,筑偷去外十洲青”;“幽鸟唤人穿林去,野狼寻果出去来“等等。
沈鳞
沈彬的儿子沈鳞,有道术,也喜欢诗,出口成章,有次回高安,没向县令打招呼,直诣办事厅。县令对这个不速之客很不高兴,戏之曰:”沈道士何时成道?”沈鳞当即以四句诗回答:“何须问我道成时,紫府清都自有期。手握药苗人不识,体含金骨俗争知?”
陈邦瞻
陈邦瞻(1557——1628年),字德远,号匡左,江西高安荷岭上寨村人。明万历26年进士,史学家,明朝重臣。历任南京大理寺评事、兵部右侍郎、总督两广军务兼巡抚广东、兵部左侍郎兼户工两部侍郎等职。天启三年(1628年)卒于任上,诏赠兵部尚书。
《明史·陈邦瞻传》和《瑞州府志》、《高安县志》记载:陈邦瞻其人,无论在地方为官或在朝廷任职,均清正为民,政绩突出。“初授南廷评狱,无冤民寻”。在福建担任按察使等职期间,处事公正,刚直不阿,“地方以安”,人民以拥戴。在河南布政使任上,他勤政务实,屡有建树,“开水田千顷,建书院,集诸生讲习,士民祠祀之。”他担任兵部侍郎,总督两广军务,巡抚广东期间,对田阳土酋岑懋仁无恶不作、骄横乡里、欺诈百姓、杀官夺印、反叛朝廷的反叛行为,及时给以平定。后来在两广海疆,“流寇林莘老啸聚万余人,侵掠海滨”,“奥夷出没海上,奸民与通,时侵内地”,国家处于外侵内扰危难之时,陈邦瞻此时已年过70,本应告老还乡,安度晚年,但由于当时宫廷腐败,社会动荡,内忧外患,陈邦瞻在朝廷内外享有很高威望,皇帝此时给陈邦瞻委以重任,总理兵、工、户三部,为国效劳。由于他长期担任重要职务,日夜忧劳,终于积劳成疾,病逝于兵部侍郎任上。朝廷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功臣举行国葬,并追认他为“兵部尚书”称号。
陈邦瞻“平生无他嗜好,而独好书”,“尤精于史学和诗词”。他的代表作品有《宋史纪事本末》、《元史纪事本末》和《莲华房集》,这些代表作品均属我国史学界分量很重的必读作品之一。陈氏在诗文领域影响亦大,史评其诗文“敦厚有气,得唐体文章根本”,颇受人们喜爱。他的登高按大观五言诗句“人烟双市合,春树万家深”成为千古绝唱,广为传吟。他于明万历十四年游览家乡五里谌村水口塔时曾赋诗一首,诗云:“古塔林梢外,良辰选胜来。石门容月入,金顶勒风迥。秋老物华淡,天空眼界开。凭高无限意,搔首一徘徊”。诗的字里行间既表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字工地功底,又流露出诗人对家乡名胜古迹深深的爱恋之情。
这位历史名人,不寻常的人生经历和遗存下来的珍贵历史文化遗产,包括至今在他的家乡保留完好的陈邦瞻故里祠堂等文物,对今天众多的从政为官或治学者,无疑具有启迪和借鉴作用!
吴山
吴山,字曰静,号筠泉。高安城区的筠泉路就是以吴山的号命名的。明嘉靖十四年(公元1535年)进士及弟(探花),翰林院编修,官至礼部尚书,加太子太保。
吴山身居高位,却从不许子穿着绮罗绸缎在别人面前炫耀。有一次,他的儿子换上一身印有彩色花纹的丝织服装去书院参加考试。吴山心里很不高兴,训斥道:“考试是检查你的学问,又不是品评你的衣着!”硬是逼着儿子换上青衣小帽去赶考。
吴山次子好骑马游玩,不务学业,嘉靖年间,吴山听说次子将受到皇帝的荫封,立即上书自题曰:“臣次子不才,不可以荫,愿移封一代。”婉言谢绝了儿子的进身机会。
吴山为人方正有度,不苟诡随,太师严嵩(分宜人)起初想以同乡关系拉拢吴山,继而又托大学士李本为媒,欲与之结为姻亲,都被吴山托辞谢绝,从此,严嵩十分忌恨吴山,而吴山却守正自若,绝不以同乡相附。
吴山任礼部尚书,国家的实录大典,诸大制作,多其删润,政绩显著,世宗欲擢升他入内阁,可是,严嵩父子专权国政,从中作梗。吴山的儿子闻之,以告曰:“圣意已决,但诣分宜(严嵩)一揖,即宣麻下矣。”吴山听罢,不为所动,反而训斥道:“竖子!何知吾能以一揖博宰相乎?”事遂中沮。严世蕃力胁公卿,惟独不敢奈何吴山。
嘉靖四十年(公元1561年)二月初一,日食好将发生,吴山督促历官准备行祭天大礼,而历官却说:“日食不见,即同不食”。严嵩得知此话,正中下怀,竟说这是天意的安排,皇上的洪福,急忙催促礼部向皇帝奏贺,可就在这时,日食出现了,吴山仰脸望天,气愤地说:“日方亏,将谁欺耶?”吴山坚持不说假话,拒绝向皇帝奏贺,严嵩恼羞成怒,对吴山恶语中伤,吴山因此而罢官归家。
吴山回归故里,异常朴素,无惊于俗,依然住进那低矮潮湿的旧居,族人很不过意,就出面为他建造新房,新房后堂地基缺一角,属他人地,吴山愿出重金求购,主人不肯,只许以天井石上寄一檐柱。新居落成,终有一磉不垫地。
穆宗即位,欲起用吴山,而他坚辞不拜,并表示要始终如一地保持他的操行,决不能随便的更改他的严正态度,即使不做官也毫不遗憾。从此,他急居不仕。
吴山著作有《治河通考》十卷,崇祯十一年(公元1638年)重新刊印,有他的曾孙吴士颜写的序略。
吴有训
吴有训,物理学家、教育家,中国近代物理学奠基人之一。以系统、精湛的实验为康普顿效应的确立做出了重要贡献。曾先后在多所高等学校任教,培养了几代科学人才。是中国科学事业的杰出领导人和组织者,对中国科学事业特别是新学科的建立和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吴有训(1897年4月26日-1977年11月30日) ,字正之,汉族,江
西高安人。中国近代物理学奠基人,科学家,教育家,1897年4月26日生于江西高安荷岭石溪。1920年毕业于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今南京大学)。1921年赴美入芝加哥大学,随康普顿从事物理学研究,1926年获博士学位。1926年秋回国,先后在江西大学和中央大学(今南京大学)任教,1928年秋起任清华大学教授,物理系主任、理学院院长(包括1938年以后在西南联合大学的8年)。1945年10月任中央大学校长。1948年底任交通大学教授。1949年任校务委员会主任。1950年夏任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所长,同年12月起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吴有训曾经任中国物理学会理事长。1949年秋-1952年秋,任交通大学(暨西安交大与上海交大前身)校长。1977年11月30日在北京逝世。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