鲎是一种古老的生物,早在3亿多年前的泥盆纪就生活在地球上,至今仍保持其形态,堪称海洋里的远古遗民,它与恐龙是同一个世纪的动物。因此有“活化石”之称。“中国鲎”又叫“鲎鱼”,属肢口纲节肢动物,剑状尾,全身黄褐色,通常生活在湛江等南中国海。
鲎属鱼类甲壳类,所以有鲎鱼之称。它常成双结对地在沿海大陆架附近游弋。鲎是用鳃呼吸的动物, 鲎的外形酷似一把秦琴,鲎的嘴巴长在头胸甲的中间,嘴边有一对钳子似的 小腿,帮助摄取食物,嘴的周围长有10条腿。雌鲎的4条前 腿上,长着4把钳子,而雄鲎却是4把钩子。雄鲎总是把钩子搭在雌鲎的背上,让雌鲎背着它四处旅行,原来鲎对爱情很专一,每当春夏季鲎的繁殖季节,雌雄一旦结为夫妻,便形影不离,肥大的雌鲎常驮着瘦小的丈夫蹒跚而行。它们便形影相随,不再分离,即使狂风巨浪也不能拆散它们。故鲎享“海底鸳鸯”之美称。
对此,韩愈曾有诗云:“鲎形知惠文,背眠相负行。”言之甚切。尤其雌鲎,更忠于“爱情”。若渔人只抓它背上的雄鲎,雌鲎也不脱身逃跑,宁可“殉情”,与“夫”同归于尽,绝不忍割爱,故古人誉之为“鲎媚”。反之,若是抓住雌鲎,雄鲎则会弃“妻”而逃之夭夭。有经验的渔人就利用鲎的这种生活习性,抓住雄鲎就会找到雌鲎。若只抓到单只鲎,渔人会认为有晦气,不放生会“招祸”,而把它放回海中去。
鲎外形古怪,爬行动作特殊,全身裹着浅褐色的甲壳,像一位披甲的武士,眼晴在脊背上,手脚藏在肚底下。在地上爬行时,舞着又尖又长恰似武士手中利剑的三角形尾巴,先爬后跳,有趣之至。其生理结构也有独特之处,其血不是红色的,而是蓝色的。鲎被捕捞上陆后,极怕蚊子,蜇之即死。奇怪的是,将之暴晒日下,却久而无恙。
鲎是一种美味佳肴,鲎肉、鲎蛋颇可口。鲎在生物进化、海洋仿生学研究、药用等方面都有很高的价值。以鲎肉、猪肝各适童同煮食,可治白内障;鲎肉适量煮食,可治青光眼;鲎甲烧焦研末敷伤口,可治创伤出血不止或烫、火伤;鲎尾甲焙干研末,米汤空服可治肠风泻血及产后痢;鲎烙干研末,米汤冲服可治胃炎;鲎尾和鲎甲烧焦研末,黄酒冲服可治跌打损伤;鲎甲焙干研末,合麻油调涂患处,可治带状孢疹;陈年鲎尾或鲎甲烧焦研末,开水冲服可治肺结核咯血;鲎尾焙干,合麻油调涂患处,可治疱疖。所以,海上人家往往视鲎为珍宝。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