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濠苏州街

家乡区县: 汕头市濠江区

据资料记载:苏州街应是形成于400年前的清顺治、康熙年间,因为那时小镇发生了一件震动东南沿海的事件。康熙初年,为杜绝东南沿海在经济上支援台湾的郑成功(后为郑经),清政府在广东福建沿海一线实行斥地五十里的政策,把沿海住民全部迁入界内,这对以捕捞和晒盐为生的渔盐民来说无异是绝路。马滘人邱辉聚众起义抗拒斥地,依附者多达二万余人,有大小战船三百多艘,声势浩大,附近州县清兵不敢望其项背。其后义军并入郑成功部,邱辉封忠勇伯。按照郑成功的战备部署,邱辉部踞达濠镇,控制盐利,设市转运华南诸省货物,运济台湾。据传说市集盛况空前,中鞍头连绵数里均成闹市,濠江上商船往来如织。一时间,达濠镇名动东南,时至今日本地仍流传着一句口头语“四处去到全(读zhao),不如达濠中鞍头”,这是极好的写照。苏州街刚好连接着中鞍头,当是在这个商业繁盛的时代应运而起的。其时江浙商人蜂拥而来,纷纷设立各种店铺,一个移民街区终于形成了。这个历史事件对达濠镇的影响是深远的。事件本身让达濠成为潮汕经贸的中心而名列“四大古镇”之首。长久以来,“达濠埠”是作为一个商业奇迹而不单单是作为地名让人记住的,一直到汕头开埠前夕,其中心地位是牢固的,这个商埠确有值得骄傲的历史。其实,苏州街作为历史的一道缩影,她的阅历和名称隐籍着江浙商业文化的渗透和影响。

现在我们可以腾出笔墨来描述这条充满文化意味的古街了。一条小河从山峦深处汩汩而来,穿镇而过。河上有四座石拱桥跨河连接。二、三层高的商铺以百间楼的建筑格局依河而立。各间商铺形款各异,黛粉墙,木柱廊檐,每座小楼的后门有一部分建筑物延伸到河面,下有木桩或石柱打在河中,上架栋梁,搁上木板,名曰“枕河”。在楼上凭窗可览河面风光。沿街一溜廊桥棚,可以给行人遮阳或避雨,走在街上,古雅幽静,充盈着古旧的人文气息。恍如走进《清明上河图》,又象是置身同里周庄,难怪先人给它起了这么一个优雅的名字。

后记:

在达濠城区,至今仍保存着一条古色古香的清代老街———苏州街。当年这里商 贾云集、是一处极为繁华的商品集散地,令人惊奇的是,苏州街至今依然热闹,依然是濠城人情有独钟的商业街。   据介绍,在清代,苏杭一带的商品由商船载入濠城,在“苏州街”一带形成一个经营丝织品等日用百货的专业墟市,其中尤以“苏州街”最为集中和繁华。顾名思义,“苏州街”名称由此而来。在民间,苏州街有二个“名牌”,一个是“糖葱薄饼”,一个是“雅姐”。“糖葱薄饼”是潮汕有名的小吃,现今苏州街仍然保存有“传统优质糖葱薄饼铺”,能让人一饱口福。而“雅姐”更具传奇色彩,当年苏州街有一商铺以经营质优价宜的大米出名,又因商铺主人是一位漂亮的女子,她待客有礼,时间久了,人们有口皆碑,“雅姐”之名不胫而走。像苏州街一样,“雅姐”依然健在,70多岁的她在濠城人的心目中仍是个漂亮的女子,不过她的“雅姐”店已改成经营化妆品等日用百货了,只是还像当年一样顾客盈 门。   记者近日踏足苏州街,只见64爿铺面分列在大约只有100米长、二三米宽的老街两侧。铺面是统一规格的清代南方小铺风格的二层土木结构叠楼,经历岁月的沧桑,那些没有髹漆的木板纹路清晰,完好如新,令人惊叹不已。一些老式招牌, 如“普生号”、“百草堂”古雅大方地映入眼帘。据说1987年由著名港台影星张艾嘉、洪金宝主演的电影《衣锦还乡》还曾来这里取外景呢。在街尾,一位82岁的陈姓老伯告诉记者,他小时候这里就已很繁华了,苏州街还有一个别名叫“荣土安头”,当年这里有一条叫永宁坑的河直通大海,另一头又接濠江,苏州街以前就在永宁桥头上。1998年,河已填埋成路。另一位老人则说,在“苏州街”毗邻还有一条“永兴街”,俗称“银行街”,苏州街的繁华于此可见一斑。   一条古旧的商业小街在达濠鳞次栉比的现代化高楼中其实很不起眼,但它在迅猛的城区开发建设浪潮中保存至今,而且依然是人们乐意惠顾的商业街,这不能不 说是一个奇迹。

一时倦了。(2015-04-15)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