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鱼古称鳆鱼,虽冠鱼名却非鱼类,是一种单贝壳动物,属海洋软体动物腹足纲鲍科。因其形象耳朵,壳上有9个小孔,又称“海耳”、“九孔螺”。湛江人素称鲍鱼。
鲍鱼肉质柔软细嫩,爽滑可口,味道鲜美,营养价值高,历来视为上乘补品,列为“海八珍”之首。据考,从汉代起,鲍鱼已属御膳珍肴,是帝王将相、高官显贵的宴席美馔。西汉新帝王莽、三国魏武曹操都甚“喜鳆”。宋大文豪苏东坡赋诗《鳆鱼行》,有“膳夫善治荐华堂,座令雕俎生辉光”之句,更是对鲍鱼推崇至极。当今,人民大会堂的国宴,鲍鱼必定榜上有名。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初尝中国鲍鱼美肴,赞不绝口。
湛江盛产鲍鱼历史悠久,徐闻的海安、角尾、五里、龙塘、前山、下洋及湛江的硇洲都有鲍鱼产区,其中以硇洲产的最多最出名。硇洲鲍鱼体大、味道鲜美,历来是朝廷贡品。据说,硇洲地名的来由,是清道光皇帝品尝硇洲鲍鱼所赐。过去硇洲叫碙洲,碙洲籍的朝任广东福建水师提督总兵窦振彪朝贡碙洲鳆鱼,道光吃后有如梦初醒之感,极为欢喜,遂问产地。窦复产自碙洲,民间俗称硇洲螺鱼。又是碙洲又是硇洲,把皇帝弄糊涂了,后方知是南宋末景炎帝立国的翔龙府,便钦旨把碙洲改为硇洲纪念宋皇。查光绪三十四年编纂的《辞源》及史书《读史方与记要》均有硇洲初称碙洲记载。“硇”字成了中国汉字的独特字,连权威的《现代汉语词典》没有北京、上海的地名组词,竟有唯一一个硇洲地名条载。
硇洲鲍鱼驰名,皆因有鲍鱼的良好生长繁殖环境。硇洲岛沿岸岩石重叠,礁丛遍布,潮流畅通湍急,水色清澈,盐度适中,海藻繁茂,极适合鲍鱼栖息,是天然的鲍鱼场。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硇洲鲍鱼最高年产达35吨,大多数上调中央或出口港澳。
湛江鲍鱼产区的渔民,很早就掌握了鲍鱼的特性和规律进行捕捉。每年农历4月至8月为捕鲍期,而五、六月份最肥,是采捕旺季,多采用潜水捕捉法。谙水性的捕鲍者,泛舟徘徊在礁岩间,他们头戴防水眼镜,手执长短不同的锐利铁钩,憋足气潜入海底,来回穿游于礁丛,当发现附石的鲍鱼即乘其不备,迅速用铁钩沿壳边猛插进去,用力反撬将鲍鱼钩出。若动作稍慢,被鲍鱼发觉,敏锐的鲍鱼马上就会用软肉紧吸附在石上,任凭九牛二虎之力,也休想拔取,即使把壳打烂,肉还是死死吸在石头不放。据科学测定,一个长15厘米的鲍鱼,其吸附力达200公斤以上。有经验的捕鲍者往往听鲍鱼触角的回声判断定位,使之措手不及。过去强的捕鲍手,一个旺季期可捉到25公斤。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