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吃到扎肝,是去溧阳亲戚家拜年。宴席快尽尾声时,它才作为压轴大菜,姗姗来迟被端上桌,满满一碗堆得冒尖,浓油赤酱,香气扑鼻,挟一只入口,肠衣脆、笋干香、肉片糯,不过,它的个头可真够大的,扎扎实实,一只就差不多饱了。
后来才知道,在溧阳,扎肝是春节时家家户户桌面上必摆的一道年菜,待客,那是少不了它的身影的,好多人家也做来自吃。它和酱剥子、红烧肉圆一起被称为“溧阳三宝”。其实,作为压轴大菜端上来,在眼下这个不缺吃少穿的时代,倒并不是因为它有多金贵,而是因为它的历史久远,在当地人心目中,更凝聚着一份深厚的情感,它的“江湖地位”不是随随便便什么创新菜便能撼动得了的。千百年来,它在溧阳地区流传不息,生命力极强,且已成为溧阳地方旅游业的拳头产品和亮点。
一门两进士,一菜饷两代,扎肝曾经寄托了母亲对儿子的祝福
宋朝,著名诗人陆游之孙陆立基,随叔父溧阳知县陆子遹来溧阳。他好游山水,见竹箦桥陆笪一带岚光掩映,心生喜欢,遂定居下来,其后人遍布溧阳、常州等地。
明弘治年间,陆立基的后人陆征自幼沉默笃志,苦读书经。1490年(明弘治三年),他赴京赶考功名。临行前夕,陆征的母亲就做了这道菜给陆征吃。翌日进京,陆征金榜题名,高中进士,时常思念母亲烧的那道菜——用小肠扎着猪肝烧的菜。此事成为佳话,在乡间流传开来,以后凡是有考功名者,扎肝成了必吃的一道菜。扎肝,“扎官”,紧紧地扎着功名官运,乡音里的谐音,成了取好兆头的佳肴。
明崇祯十三年,陆家后人陆禹思又将进京求取功名,其母照例烧了扎肝给儿子饯行。她在扎猪肝时想,陆家有先贤做官,我家儿子日后也要做官,这叫官上加官,不如在猪肝中再加一块笋干,荤中有素,肝上加干,取个好兆头!不久,陆禹思果然高中,授户部主事,差管九门盐法。一门两进士,一菜饷两代,扎肝逐渐在竹箦桥、前马一带流传开来,成了百姓餐桌上的“过年菜”。
清末民初,溧阳竹箦桥有一开饭店的老板叫潘正海,把竹箦地方名菜扎肝作为饭店的招牌菜,很受大家的欢迎。他的儿子潘庆昌也继承了他的衣钵,一直把扎肝作为饭店的特色菜。潘庆昌的外甥王新华,自幼对烹饪耳濡目染,浸泡在地方佳肴的浓香里长大,他后来创办了“王新华家乡菜馆”,扎肝成了其中祖辈传承下来的一道名菜。2003年,王新华在《家乡土菜100味》中,就对扎肝的制作进行了归纳提升,2010年,经王新华整理、推荐,溧阳扎肝又被评为“中国名菜”。
溧阳扎肝是用5种原料捆扎在一起烧制的,虽说个头大,往往吃一两只就有饱腹感,但它荤中有素,营养搭配非常合理,口感则柔中有脆,口感酥爽。此菜一般按客计算,每客一捆。吃扎肝时,必须张开嘴巴一口咬下去,要是顾及斯文和体面,那是找不到那种大口吃肉、大块朵颐的感觉的。如果你喜食辣椒,以辣椒糊蘸食,味道更美。
溧阳王新华家乡菜馆天目湖店的厨师长向我们介绍了扎肝的做法。
原料:猪小肠,五花肉,猪肝,笋干,油豆腐,绍酒,姜片,葱结,精盐,酱油,白糖。
制法:
1.将小肠内外洗净,焯水去膻。讲究的家庭主妇,是一定要自己买来小肠洗净的,而且要用面粉打上好几遍。五花肉洗净切成长方块;猪肝切成与肉基本相似大小;笋干泡发洗净,切成略小于猪肝的规格(或买已泡发、切好的笋干);油豆腐取每根8-9公分长的待用。
2.取五花肉1块、猪肝1块、笋干2块、油豆腐2块,将五花肉、猪肝、笋干抓在一起,外围用两块油豆腐夹住,左手抓紧,右手拿好小肠的一头,从左到右将其绕三四圈扎紧,剪断小肠,收好头。扎肝必须扎牢,两个肠头要巧妙地塞在里面,防止散落。
3、锅上大火,放冷水,扎肝烧沸后撇去浮沫,放入姜片、绍酒、葱结、精盐、酱油、白糖,转小火烧约1个半小时,捞去葱结,放味精即可出锅食用。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