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台山市素有排球之乡的美誉。1972年4月9日,周恩来总理在广州二沙头视察广东省体工队时说:“全国排球半台山,你们知道吗?你们应该拿第一,要为国家输送人才,还要支持其他兄弟省市。” 在台山,最先开展排球运动的是台城谭氏学校(现育英中学)和四九下坪堡小学。1919年2月2日,台山斗山浮石村成立了中国第一个农民排球组织——华利磨学会(华利磨是英文排球Volley ball的译音)。此后,在华侨、港澳同胞和社会热心人士的大力支持下,排球运动在台山迅速普及。
发展历程
排球运动是1895年由美国马萨诸塞州霍利约克市青年会体育干事威廉.摩根发明的,1905年传入香港,1906年传入四川成都,1908年传入上海。1913年首届远东运动会(亚运会前身)举行时,只有菲律宾报名参加排球赛。因为没有对手,排球赛无法进行。菲律宾队参赛心切,就大力鼓动中国足球队临时学习排球打法和比赛规则,以中国排球队名义参赛,结果以0:2负。1914年,参加这次比赛的中国运动员在广州推广排球运动。广州培英中学的台山学生学习排球打法后,将排球技术带回家乡。排球运动传入台山后,在华侨的参与和推动下迅速普及开来,并很快由群众性的娱乐发展为专业性的竞技。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广东台山就被誉为“排球之乡”,原因在于当时排球运动在台山相当普及,各年龄段的运动队在全国排球赛中均成绩显著,国家男排成员中有一半以上来自台山。而且,无论哪个级别的排球比赛在台山举行,上座率均可达百分之百。当时,《人民日报》记者曾撰文首次为台山冠以“中国排球之乡”美誉,台山因此而得名并广泛流传至今。
群众运动
在台山,无论是在城区,还是在各个乡镇、村委会,大大小小的排球训练馆、体育场随处可见。据悉,近几年台山市各乡镇、企事业单位的体育设施,尤其是排球场馆的建设一浪接一浪。值得一提的是,仅台山第一中学就拥有近20个排球场。这些排球场馆不仅可用来承接省级以上正式比赛,同时也为群众提供了良好的训练、比赛场所。“村村有排球场,村村有排球队”,这样一个轻易可见的事实,足以令任何号称爱好排球的地方在台山人面前自叹弗如。据不完全统计,台山市现拥有3300支业余排球队,会打排球的群众近50万人,约占该市人口的50%;在台山,现有排球训练馆16座,排球灯光球场410个,室外一般球场1630个。
近代发展与贡献
台山排球还为中国排球界输送了大量的人才,新中国首任国家排球队教练马杏修、“三排王”李福申以及遍布全国排球队的台山籍队员,令国人啧啧称奇,也为台山人赢得莫大的光荣。据介绍,参加1958年全国排球甲级联赛的149名队员中,69名是台山籍的;而1956年在法国巴黎世界排球锦标赛上,参赛的中国男排中有8名球员是台山籍的。时至今日,台山市共为国家培养输送过500多名优秀排球运动员,其中成为排球专家的有7人,国家高级教练9人,国家级教练25人。
1927年8月28日,当时的台山县排球队代表中国参加第8届远东运动会(亚运会前身),夺得冠军,这是中国运动员夺得的第一项排球国际比赛冠军。
1930年的第9届和1934年的第10届远东运动会,台山排球健儿都夺得冠军,首次实现中国排球国际比赛的“三连冠”。
1930年,台山排球运动进入普及阶段,几乎每条村都有一支排球队,常以“联络感情”名义进行村际友谊赛。
1931年秋季,台山排球劲旅——仁社体育会在台城光兴路60号成立,由归国华侨黄天法任名誉社长,黄永栋任社长兼队长,入社运动员200多人。
1932年,仁社排球队夺得县运动会冠军。
1932年,仁社排球队夺得县运动会冠军。
1935年5月,夺得广东省第12届运动会冠军。
1947年6月,夺得第15届省运会冠军,成为威震全省的排球队。
1948年,仁社排球队代表广东省警保处参加全国警察运动大会夺冠。随后,仁社以中警察排球队名义,在南京与美国驻华军事代表团排球队比赛,以3:1获胜。
1950年,仁社改名为台城联合排球队。
1953年12月1日,由曹玉瑶县长主持,举行有6个重点区参加的男子排球赛,选拔优秀运动员集训,为进一步发展台山排球运动打下基础。
1956年,我国参加在巴黎举行的世界排球锦标赛的12名队员中,就有8名队员是台山人。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