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江,因长期以来,治地中心都在鼍山脚下(现江城一小周围),故名又鼍城。
说起江城,老阳江人都会用“九街十二巷”来概括——
九街:马屋街、书院街、永福街、锦绣街、横石街、卜巷街、苏屋街、洲背街、水埒街(其实加上东门街、西门街、南门街、北门街应为13街)。十二巷:榕树巷、东边巷、牛角巷、扳桂巷、瓮垌巷、吴屋巷、甜酒巷、盲婆巷、羊咩巷、打铁巷、丁屋巷、东关巷。
这“九街十二巷”是怎么来的?这就要说到江城的历史了。
城,《说文解字》的解释是“以盛民也,从土,从成,成亦声,氏征切”。原是指民众聚集的地方,后来便成了一个地方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阳江,作为古高凉县、郡的治所,已经有1000多年的历史了,但是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阳江”还只是个地域概念,未有具体的城市存在。
很早很早以前,阳江还未有所谓“城”,作为一个地方的文化、经济、政治中心,也不过是一个地形相对高起来的山坡或土墩而已,只是个名副其实的“土围子”、“土包子”,周围再以荆棘(比如簕竹)围起来算是“城”了。宋代之前的“阳江城”,就是这个样子。
隋朝大业2年(公元606年),阳江正式始为阳江县。今年为阳江得名1400周年。
直至宋绍圣4年(即公元1097年,新编《阳江县志》作1091年,误)知州丁琏(番禺人)才依鼍山(现在的江城第一小学周围)筑起一座土城,这就是咱们现在阳江城的老祖宗。算起咱们江城至今已有908年历时了。
简而言之,900年前,咱们的阳江城还是一个簕竹围成的园子。
应该指点出的是,以上这些不过只是一些史书——而又主要是《阳江县志》——的记载。《阳江县志》最早的是明正德年的《刘志》,已有名无实。实际能见到供参考的只有清代康熙、乾隆、道光3种。在当时“崖门兵变,版籍荡然”交通艰难消息闭塞的条件下编志,真实性和可信度应该打个大大的问号。因此,对阳江“宋绍圣4年丁琏建城”之说,不妨大胆否定,因为有考古为据。
阳江自清宣统年至今,多次发现魏晋南北朝古墓群。阳江历年发现的两晋古墓共10次21座。计有:宣统2年发现的北山古墓1座、1959年发现的一中校舍古墓1座、1964年发现的电瓷厂古墓1座、1964年发现的石油站南侧古墓1座、1964年发现的松岗山古墓3座、1987年发现的欧坑山古墓1座、1987年发现的教育路古墓1座、1987年发现的鹩岗山古墓1座、1987年发现的髻山古墓10座、2005年发现的一座古墓1座。
在一些古墓的砖头或碑文上,发现分别刻有“元嘉四年丁卯”、“晋砖文”、“泰元三年太岁戊寅”、“泰元年三年九月十八日立”,“泰和元年太岁在丙寅”、“宣侯王”、“元嘉”、“泰(太)和”、“泰(太)元”字样,这都是东晋的年号。时在公元366――453年间。以最迟的453年算,距今也1500多年。
这些古墓,建筑水平相当高,都是砖石灰浆结构,有的比一般住户的房子还大。墓中藏有陶瓷、铜器、铁器、玉石等生活生产用品。这说明当时人们生产力水平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水平,社会文明程度较高。墓葬以及陪葬品凸现显著的中原文化特点,表明至迟自东晋以来,中原文化随着南迁的中原人不断渗透、影响着阳江地区。
元大德年间,知州白德在土城周围种簕竹作为保护屏障。
明洪武3年(公元1370年),千户张均德把簕竹屏障改为砖石土墙。高2丈,厚1.5丈,周长892丈。设值班兵房44间,城墙四周有炮眼1353个。分东西南北4个门楼。东门叫承宣门,西门叫威肃门,南门叫宁海门,北门叫镇安门。以后各简称为东门、西门、南门、北门。
嘉庆4年,知县王仲,增高城墙5尺。正德8年(公元1513年),分守参政黄庸页 在原有的基础上增加了望楼48座。
值得高兴的是,世道几经苍桑,地名变来变去,这些能够反映江城历史的街道名称至今绝对多数仍保留下来。
宋丁琏筑城时,城四周有堑沟,深1丈,阔3丈,周长970丈。洪武3年那次改建时,挖阔至3.5丈。正德8年在堑沟南北两头拦坝储水,嘉靖25年,坝缺,知县吴焕章改建石坝。万历7年,同知蔡懋昭疏浚修堤,以后无人修理,逐渐淤塞。
民国18年(公元1929年)县长姚之荣开始拆城墙建马路。
民国20——25年(1931~1936)李伯振当县长(期间江楫当了半年),大兴土木搞城市建设。1932年建成中山公园。到民国23年(1934)河堤路(长480米、宽10.5米)、太傅路(长351米、宽8.5米)、南恩路(长1067米、宽8.5米)、渔洲路(长411米、宽8.5米)、兴仁路(长249米、宽8.5米)、龙津路(长516米、宽8.5米)陆续建成。这时的城市居民近千户。
1949年10月,阳江解放。这时的老江城已经是破烂不堪的城区了。新成立的人民政府发动机关干部和居民义务劳动,进行城市的维修工作。
1953年,江城的主要街道坑坑洼洼的南恩路铺上了简易的三合土。
1957年,南恩路、龙津路、太傅路改铺为水泥路。
1958年,修建东风路至汽车站长650米、宽34米的柏油路。
1959年,修建环城河。
1977~1986年,陆续扩建维修南恩路、龙津路、太傅路。
1985年,把东风路至汽车站长650米、宽34米的柏油路改建成水泥街道,与南恩路接通,成为江城区最长的街道。
解放前后,江城区内陆续建成比较大型的市政建筑有:
学宫(现江城第一小学、明成化22年建)、图书馆(1916年建)、文化馆(1937年建)、游泳池(30年代初建)、书店(1957年建)、广场(1956年建)、体育场(1957年建)、文化宫(1954年建)、大戏院(1944年建)、影剧院(1956年建)、北山烈士陵园(1957年建)、大礼堂(1958年建)。
这些建筑,建市后大多数已经改建或搬迁。
值得一提的是,阳江建城虽在宋代,但自东汉延康元年(220年)以来,长期作为郡、州、府、直隶州(厅)、县治所有所在地,乃至阳江县、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却有1000多年历史。清代,属文政都文政一、二图。民国时属第一区。建国前后,最初都叫“阳江县城镇”。民国期间为乡级镇,1952年改区级镇。1958年12月,称“江城人民公社”,后与岗列、城西合为超美人民公社(办公地址在现南恩路)。1960年又称为江城人民公社。1972年7月25日江城由公社建制改为镇建制,称为“江城镇”。
1988年阳江撤县建市,江城改成江城区(办公地址在创业路),是阳江市的市区,市委市政府所在地。
其实,阳江城的崛起,还有赖于漠阳江这条阳江地区最大的河流经此入海。自古以来,逐水草而居就是人类选址定居的基本模式,依山傍水就是对理想家园的基本描述。世界上几乎所有的历史名城都和河流紧相毗邻,伦敦有泰吾士河,巴黎有塞纳河,维也纳有多瑙河,布拉格有伏尔塔瓦河……
河流与城市的关系犹如藤与瓜的关系。在城市形成和发展中,河流作为重要的资源和环境载体,关系到城市生存,制约着城市发展。河流具有供应水源、提供绿地、保护环境、自然保护、旅游娱乐、交通运输、文化教育等各项生态功能,大凡大江大河的出海口必为人口聚居之所,乃至城市。
漠阳江发源于广东云浮市和阳春县交界的云雾山脉间,全长只有200公里,但两岸风景秀丽,物产丰饶,哺育了沿江数百万沿江人民。据考证,漠阳江起名又源自“莫阳”,原来阳江最早叫“莫阳”,之所以叫“莫阳”,是因为阳江在古时,属于古越地方,居住的多是越人。在古越语中,“牛”越语为“莫”,(阳江现在称“牛” 还叫“牛么”);“羊”越语为“阳”,所以“莫阳”就是牛羊的意思,这表明古代的阳江曾经牛羊聚居的地方,或者是牛羊集市。于是,流经莫阳的那条江便被叫作漠阳江。中国古代山南水北曰阳,阳江在江之北,所以就有了“阳江”的名字。
漠阳江上游是石灰岩地貌,越过云浮、新兴两岸层层石山,南下进入阳江境,居高临下的干道源头飞流直下,沿途连通发达的大小支流上百条,绵延百余公里自成体系直往南奔。进入江城区域,气势雄伟的双捷拦河坝造就了“捷坝惊涛”胜景。过此,地势平缓,漠阳江静如处子般绕江城而过,最后回归浩瀚的南海。江城正是漠阳江出海要隘,漠阳文化的缘起和发展就在这里,千百年来人文荟萃。
阳江城
阳江城的历史 唐昭宗大顺二年(891)仇州果卒治徙州治到恩平城。昭宗地?四年(904)时局稍为安宁,才复迁州乱归阳江城。闵帝应顺元年(934),恩州升替防备州。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兵部通告广东广惠南恩等五郡,要练习热门壮丁1.4万余己。宋神宗元歉二年(1079)南恩州奉晨廷令,练习壮丁习武。过后时局未动荡不安。
北宋以前,阳江未建城池。经唐终以及五代十国的战乱,才斟酌在阳江修讫城池来,以御寇患。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