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峰市妇女活动成改变民风主力

家乡区县: 赤峰市元宝山区

初春的赤峰乍暖还寒,内蒙古赤峰市宁城县小城子镇宁南村的文化广场,人声鼎沸。“三婶,加油!加油!”人群中不时爆发出掌声及喝彩声。

这场别开生面的宁南村“妇女之家”趣味运动会,吸引了不少妇女群众参与。参加完活动,略有些气喘的李大娘面带笑容地说:“今后我要多参与这样的活动,既可以锻炼身体,又可以和大伙进行交流,陶冶情操,比打麻将、说闲话强多了。和姐妹们在一起,人也变得开朗和年轻了。”

我们不怕参加活动,就缺组织活动的人

赤峰是个农牧业大市,同时也是劳动力外流的大市,大部分男性青壮年长年外出打工,只留下妇女、孩子和老人在家。

鉴于妇女工作的特殊性,2012年始,赤峰市以妇联党支部为先导,全力开展了以“妇女之家”秧歌队为主的妇女娱乐队伍建设。利用现有的党员之家、农村党员远程教育网络等资源,以党群共建组织、队伍、阵地的形式,依托村室、社区办公活动场所建立“妇女之家”活动阵地,实现了党建与妇建资源共享。

只有妇女自主自愿参与,才能让“妇女之家”具可持续性和长久生命力。外向豪迈的性格,使赤峰妇女从来不怕参加各类活动,但她们缺乏组织活动的人。鉴于这种情况,赤峰妇联党支部以热闹喜庆、简单易学的东北大秧歌为主,辅以自创小品相声,轰轰烈烈地开展起了“妇女之家”活动。截至目前,赤峰市先后投入资金500多万元,陆续建立了2291个嘎查村社区“妇女之家”,组建了1134支以秧歌队、小剧团等为主的妇女文化娱乐队伍,开展了5300多场次群众性文化娱乐活动,“妇女之家”成为基层群众文化活动的重要载体。

改变北道村民风的,竟然是妇女活动

地处市郊的松山区当铺地镇北道村,3年前曾是个“村民上访多,麻将不离桌”的懒散村。自成立“妇女之家”以来,全村已陆续建起5支“妇女之家”秧歌队。秧歌队用身边人身边事自编自演节目,反映村里的一些现象,通过贴近生活的节目来引导教育村民。“现在她们这节目演的不就是以前的我么?看来自己以前做的不对啊。”一位大姐边看节目边感慨道。

秧歌队的活动,不仅增强了村民之间的联系与感情,也促进了村班子的团结。如今这个过去“村民打架天天有,下乡干部绕道走”的村,已经成为区级工作示范点。该镇党委副书记郑洪敏感慨地说:“没想到改变北道村民风的竟然是妇女活动!”

“借米下锅”,推动“妇女之家”建设

维修场地、举办活动、发放奖品,哪一样都离不开钱。尽管为推动“妇女之家”建设,赤峰市妇联党支部进行了最大限度的经费投入,但与需求相比,仍显得捉襟见肘。为推动“妇女之家”工作的开展,赤峰市妇联党支部除了采取经费项目化管理办法,力争把每一分钱都用到刀刃上之外,还与非公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积极合作。

早在几年前,赤峰市就成立了自治区首家非公经济组织“妇女之家”——“生命人寿赤峰中心支公司妇女之家”。该公司妇女委员会主任胡月介绍说,成立“妇女之家”不仅是为了更好地维护女职工合法权益,还可以让她们有一个沟通学习的平台,更好地得到公司的服务。

近年来,赤峰妇联党支部先后开展了企村共建、岗村共建、党政机关事业单位与“妇女之家”共建等结对共建活动。

敖汉旗开展了旗直党政机关事业单位与“妇女之家”结对共建活动,并召开专门会议,让旗直单位妇委会与村“妇女之家”对接,并签订支持协议。巴林右旗妇联开展了“妇女之家”建设年活动,推动44个旗直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妇委会与嘎查村“妇女之家”结成共建对子,并落实责任和共建目标。

温国华是林西县统部镇水泉村的妇代会主任,只有32岁的她,已经在农村妇女工作的岗位上忙碌了近10个年头。水泉村的妇女工作有声有色,“妇女之家”办得远近闻名。谈起今年的打算,温国华说:“春暖花开的时候,我想利用农闲时间把妇女群众继续组织起来,在提高她们精神文化生活的同时,学一些科技培训知识。”

松山区妇联主席孙月琴说:“今后我们松山区还要在其他条件成熟的地方,特别是农村妇女之家建立更多的小乐队、秧歌队,包括俱乐部,给妇女姐妹搭建一个开展文娱活动的平台。”

邰邰(2015-04-15)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