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灯盛会现场,礼炮烟花照亮天空,鱼灯在村民的手中翩翩起舞,热闹非凡。
玩“鱼灯”、放“鱼灯”的形式全国各地很多,但是芜湖市无为县鱼灯凭借独特的造型和舞蹈表现形式,于去年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龙年正月初八(1月30日)晚上,记者来到无为县无城镇八里村,与当地村民一起观赏了这种独具魅力的民间艺术。
晚上6点,随着唢呐、铜锣、圆鼓等乐器齐奏,在“独占鳌头”和“麒麟送子”两盏彩灯的导引下,身穿大红色绸布衫的8位大汉手持8盏硕大的鱼灯鱼贯走出了“任氏支祠”,舞鱼灯活动正式开始。这8只鱼灯分为紫红色、浅绿色、青色、黄色、大红色、深绿色、花色和黑色,造型夸张、生动,舞蹈动作流畅、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
随着音乐节拍,大汉们舞动腹内插有5只蜡烛的鱼灯,模仿长江鱼儿平时的活动,依次玩出“八鱼戏水”、“金钩挂月”、“大翻身”、“金龙抱柱”等蕴含12个故事的12个动作,并摆出象征“天下太平、人平水平、三山六水”等12个造型。由于一场鱼灯玩下来需要一个多小时,体力消耗颇大,8位大汉身旁各有2人等待接手,几个人轮换休息。
无为鱼灯传承人、今年70岁的任俊堂老汉介绍,据宗谱记载,任氏鱼灯为盛唐时期的先祖任布公所创,至今已有一千余年。8盏鱼灯分别是金鱼(头鱼)、黄鱼、鲥鱼、鲑鱼、鲤鱼、鲢鱼、鲫鱼和乌鱼。鱼灯由竹篾扎制,蒙以纱布,纱布外刷胶,再贴上透明的油皮纸。鱼身上分别绘有八仙图案,寓意任氏子孙后代“各有能耐、各显神通”。舞鱼灯,是为了祈求天下太平、人人长寿、年年有余。
据了解,无为劳动人民祖辈生活在长江边,打渔、务农。千余年间,长江经常洪水泛滥,导致粮食颗粒无收。为了庆贺渔业丰收,捕鱼平安,每年正月十五元宵节到正月三十为玩“鱼灯”的节日。劳动人民把玩“鱼灯”作“神灵”来驱恶、赶魔……祈求平安。他们说:“烧香打醮、抵不上红灯一绕。”(红灯指“鱼灯”)他们称“鱼灯”是“吉祥灯”、“太平灯”、“幸福灯”,自古流传到今天。
据无为县文化馆徐志勇馆长介绍,无为民间舞蹈“鱼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各村的玩法、流程大致相同。据考证:该民间舞蹈“鱼灯”的历史要追溯到北宋时期。北宋时,包公到陈州放粮得胜回朝后,为大放花灯,曾普召全国各地向朝廷敬供花灯。据说:当时无为人敬献了八条鱼(“鱼灯”),得到朝廷赞扬。就这样,无为民间舞蹈“鱼灯”就保留下来了。按照无为古老的民间习俗:玩“鱼灯”的第一天叫“开灯”,玩“鱼灯”的最后一天叫“收灯”。从“开灯”第一天起要摆“供桌”,由全村人负责祭礼,请道士做道场,一直到玩灯结束止。
新中国成立后,无为民间舞蹈“鱼灯”有了长足的发展。1955年底,安徽省第一届民间音乐舞蹈会演时,荣获了“挖掘奖”、“优秀节目奖”和“优秀演出奖”。并于1956年到北京怀仁堂参加了全国民间音乐舞蹈会演,获得了大会的好评,我国许多舞蹈家和学者对该节目有高度评价。无为鱼灯在全省乃至全国都具有很大影响,为丰富无为县群众文化生活,研究无为民间艺术起到积极作用.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