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界一巨子——鲍叔牙

家乡区县: 泰安市泰山区

      鲍叔牙(约公元前723-前644年)(或说生约公元前716年)姒姓之后,名叔牙。颍上(今属安徽)人。春秋时期齐国大夫。鲍叔牙广为世人所知的事情,莫过于管鲍之交,推荐管仲当上齐相,从而帮助齐桓公九合诸侯,成就齐国霸业。

死亦荫庇

     由于鲍叔牙政治嗅觉之敏锐,向齐桓公推荐了管仲,从而使得本为阶下囚的管仲一飞冲天,不但当了齐相,还辅佐齐桓公成就霸业。管仲投桃报李,对鲍叔牙及其后人也颇为知恩图报。后来,大家在称赞朋友之间有很好的友谊时,就会说他们是“管鲍之交”。一叶知秋,鲍叔牙慧眼识人,推荐了管仲;推而广之,他对其他人如何?史料没有记载,然而单从史书说他后世十余世都享受封邑,时常有高官贤臣出自其中,就能够说明问题。因此,鲍叔牙死后,仍能荫庇他的子孙后代,自不待言。

慧眼识人

鲍叔牙最为可贵的地方在于,他的慧眼识人。第一个是管仲,第二个是齐桓公。

宽待管仲

《列子·力命》:“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此世称管鲍善交也。”初,鲍叔牙在南阳,与管仲认识。通过彼此往来,鲍叔牙很快就认识到,管仲或许是个人才。这个时候的管仲,家境贫困,为人显得志大才疏,在别人眼中,不见得是什么好苗子。管仲跟着鲍叔牙干起来买卖,总会在钱财利润上面,要求分子及多一点。鲍叔牙不以为意。有人劝他,说这样太吃亏了。他说管仲家里困难,这也是能够理解的。即便管仲做生意赔了钱,鲍叔牙还说错不在管仲,只不过是时机不成熟的缘故。经商不行,管仲从军。结果多次当了逃兵。有人告诉鲍叔牙,并且讽刺管仲为人怯懦,不是汉子。鲍叔牙反而很能理解,说管仲上有老母需要奉养,自然惜命。凡事孝为先,能够理解。从军不力,管仲当官。结果多次被国君驱逐。有人认为管仲不是当官的料,干不好那些贵人的事。鲍叔牙反而宽慰管仲,说这不过是他才能尚未发挥出来罢了,无须在意。鲍叔牙处处宽待管仲,或者是他慧眼识人,或者是他本身与人为善,无论如何,这些体谅,或多或少对管仲产生了难以磨灭的影响。大胆地设想一下,如果在管仲多次落魄,显得很差劲的时候,别人都说他不行的时候,鲍叔牙也说他不行,那么他还能够东山再起,最终成就齐国霸业吗?历史不允许假设,然而合理地设想一下,也不失为一种以史为镜的好方法。《史记·管晏列传》中说:“鲍叔牙推荐管仲做了齐国的相国,自己甘心情愿地在他的领导下为官做事。他的子孙世世代代享受国家棒禄,后世有十余代在齐国有封邑、任大夫之职。天下人鲍山墓地不但赞美管仲的贤能,而更赞美鲍叔牙能够识才荐贤不妒,谦和爱国忠君。“

    宋代曾巩有《鲍山》诗云:“云中一点鲍山青,东望能令两眼明。若道人心是矛朝,山前哪得叔牙城。”孔子称之以“仁”,梁启超誉之为“中国之最大的政治家”、“学术思想界一巨子”。

apple421(2015-04-15)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