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外出旅游一定要尝尝当地美食,不然不算到过这个地方。在许多游者心目中,美食已成为旅游的另一个代名词,与美景具有同等的吸引力。
旅游要看美景、品美食,光看不吃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旅游。吃,是一种口福,是一种乐趣,更是一种文化。各地美食风味多样,特色纷呈。北京的全聚德烤鸭,天津的十八街麻花,河南的道口烧鸡,成都的夫妻肺片,山东的周村烧饼,杭州的西湖鲫鱼,江西的恋爱豆腐,贵州的荷叶糍粑,重庆的香辣蟹,扬州的富春包,新疆的手抓羊肉,台湾的卤肉饭……每一种美食的背后,或有着美丽的故事,或有着耐人寻味的典故,人们在品尝美食的同时也在品味美食背后的文化,在品尝之中领略到旅游的又一种韵味。
美食是城市旅游形象的一个符号,也是吸引游客的亮点。到哈尔滨要品尝“得莫利炖活鱼”,去湘潭要吃“毛家红烧肉”,赴丽江总要尝尝“牦牛火锅”,在桂林自然要吃碗“卤菜米粉”……即便是在一个陌生的小地方,也有必要打听当地有什么特色小吃。笔者去过很多旅游目的地,每到一处,都会和驴友去享受当地的特色小吃。美食所具有的地域性、民族性、民俗性等人文特性,使它成为旅游的重要吸引物。
中国是一个餐饮文化大国,由于地理环境、气候物产、文化传统以及民族习俗等因素的影响,各个地区形成了各自的菜系特点和不同的特色小吃。它代表着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部分,也是无形的资产。然而,我们对美食的创新、开发力度还不够,有些地方的美食老字号日渐式微,甚至改换门庭;还有些地方,对名小吃偷工减料,质量上不去,品位做不出,徒有其名,早已失去当年的风采。令人惋惜,也发人深省。
新浪网在一次针对中国网民旅游体验的调查中表明,游客关注“游”和“吃”的体验最高。开发好美食文化不仅是对传统美食的传承和对城市形象的提升,还有着诱人的经济效益。旅游包括“行、游、住、食、购、娱”六大相关要素,“食”是其中的主要部分,并以品尝美食为首选。当前,继续拉动内需成为各地发展经济的主要方向。开发好美食文化资源,形成具有竞争力和吸引力的旅游产品,无疑是各地开发旅游的重要一环。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