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一 、史前文明
黔江的历史可追溯到远古时期。1985年12月17~28日,四川省文物事业管理委员会旧石器古人类考察组,在黔江冯家坝镇茶花村(今冯家街道照耀居委)红土弯老屋基洞考古发掘到原料、半成品、残片及石制品等打制石器800多件,更新世中时期(相当于考古分期的旧石器时代中、晚期,距今约1~60万年)哺乳类化石100多件、24种。哺乳类动物群有灵长目、啮齿目、食肉目、长鼻目、奇蹄目、偶蹄目六个目20个种属,其中有本地区早在1万多年以前就灭绝的有东方剑齿象、大熊猫包氏亚种、长臂猿、大猩猩、巨貘等,为华南常见的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考古发现证明,早在60万年前“人猿揖别”时,黔江一带就有人类祖先生息痕迹。
到夏商周时期,巴族开始在“先巴文明”的基础上,建立了以部落联盟为基础的奴隶制国家。
《尚书·禹贡》载,黔江属为梁州地域。《逸周书·王会篇》称濮为南方八国之一,故商初才以“濮”的名称载于史册。《山海经·海内经》载:“西南有巴国。太皞生咸鸟,咸鸟生乘厘,乘厘生后照,后照是始为巴人”,故周朝为巴(子)国属地。
二、秦汉置县
《华阳国志》载:春秋战国时期,黔江为“巴之南鄙,是三代县境,当为巴国地也”,周慎靓王五年(前316年),“秦遣张仪、司马错伐蜀,灭之”,秦将(张)“仪贪巴苴之富,执巴王以归,灭巴国,仪城江州(今重庆)”。公元前221年,秦朝建立,实行郡县制,分天下为36郡,巴郡(原巴国地界)为其一,黔江地域及渝东南地区为巴郡辖地,故“秦时(黔江)为巴之南鄙地也”。在这一时期,渝东南地区出现了以炼丹致富、经商资国的女实业家清(寡妇),秦始皇下令筑“怀清台”以资旌表。
公元前206年,汉高祖刘邦建立西汉王朝,黔江地域属梁州巴郡。汉武帝建元元年(前140)在巴郡置涪陵县,辖今黔江、彭水全境及酉阳、秀山、武隆大部份地区以及贵州省沿河、务川、思南等县地,治所今彭水自治县郁山镇庞吏坝,这是黔江地域置县的开始,迄今有2152年的建置史。汉武帝元封五年(前106)改梁州为益州刺史部,巴郡属之,郡治仍为江州(今重庆),辖涪陵等11县。
三、汉末单置
东汉献帝建安六年(201),因涪陵县地域广大,益州牧刘璋接受涪陵县令谢本的建议,把涪陵县折分为涪陵、丹兴、汉葭(即汉发)3县,设置巴东属国(稍低于郡级政区,属国都尉驻涪陵县),管辖涪陵县(治今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汉葭镇)、丹兴县(治今黔江区城东街道楠木坪)、汉葭县(治今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郁山镇)和永宁县(治今贵州省思南县以北)。《华阳国志》载:“丹兴县(今黔江区),……山出名丹”,故取名“丹兴县”,丹兴县辖今重庆黔江、酉阳、秀山等区县和贵州松桃、铜仁等地区,这一带至今仍是我国丹砂生要产区。
建安二十一年(216),益州牧刘备改巴东属国置涪陵郡,并改永宁县为万宁县,郡治涪陵(治今彭水自治县汉葭镇),辖涪陵、汉葭、汉复、丹兴、万宁,次年增辖汉平县。清光绪《黔江县志》载:"黔江,邑邻五溪,界古黔州及施州,为川楚僻路,天下有事,易扰难靖",史称"蛮夷之地"。蜀汉延熙十一年(248),涪陵郡豪族徐巨杀死属国都尉造反,蜀后主刘禅遣大将邓芝征讨,徐巨战死,叛乱平息。延熙十三年(250),邓芝为了削弱当地豪族的势力,改涪陵郡为涪陵属国(旋复为涪陵郡),迁徙徐、蔺、谢、范等姓5000余千家到成都等地,丹兴人范长生、范贲父子也被移往青城山定居。
公元280年,晋实行州郡县三级制,涪陵郡下设涪陵、汉葭、汉夏、汉平等4县,
西晋时期,仍置涪陵郡,辖涪陵、汉复、汉平、丹兴、万宁5县。晋武帝泰始元年(265)至太康元年(280)的16年中,涪陵郡治、丹兴县治均设于丹兴县的老“县坝”(今黔江区舟白街道县坝村)。太康元年,丹兴废,其地省入涪陵、汉复2县。西晋怀帝永嘉以后,战乱纷纷,涪陵郡一带少数民族拥兵自保,从永嘉元年(307)到北周保定四年(564)田思鹤"以地内附"的256年间(历宋、齐、梁、魏、周等政权更替),郡、县机构形同虚设,史称"没于蛮僚"。保定四年北周在丹兴地置庸州,辖丹兴等县,治所均在老“县坝”。
隋文帝开皇五年(585),撤丹兴县置石城县,仍属庸州,州县治所不变,《隋志》载:"巴东郡统县十四,北极巫山、秭归,南至石城、务川最。石城县广矣"。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废庸州,改黔州为黔安郡,省石城县入汉葭县(今彭水县),属黔安郡。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