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鼓象征吉祥,寄托着古代人民的美好愿望。在大厂回族自治县祁各庄镇祁各庄村村委会院内,完好无缺地挂着一口百年铁铸古钟,在这附近居住的人们,总能时不时地听到优美的钟声。今天,让我们一起探访这口古钟背后的故事。
古钟重约100斤,高约80厘米,钟口直径约60厘米,钟口呈花瓣状。在钟的顶部四个方向各有一个小洞,听老人说,这样声音就能传播的更远。钟面上写有铸造时间是大清同治八年(1869年,至今已有146年历史),当时这个地方的名称叫“京都顺天府通州三河县西南路祁各庄”。轻轻地拉动钟锤,其声音清脆悦耳,绵绵地萦绕在耳边。
今年84岁的韩长胜是一位老党员,这口钟或许和他还有一段不解的缘分呢!“我是老韩家‘长’字辈的,往上数四辈,我太爷爷那一辈就是‘士’字辈的,他们有的人就直接参与了这口钟的铸造。”在抗日战争时期,这口钟曾经被挂在村口的一棵大树上,作为警报钟。“那时候咱们村也挖地道,藏人藏粮食,日本人一来,村口的就拉起急促的钟声,大家就知道是日本人来了,纷纷躲进地道里面,可真是给咱老百姓免去了不少麻烦呢!”说起韩老先生年轻的时候,还是生产队的大队长呢!“在生产队那时候,这口大钟的用处可不少。每天大伙上下班以大钟的声音为准;到了庄稼快成熟时候,‘看青’(也叫‘护青’, 守护未成熟的庄稼,直到庄稼成熟并收获到家)的抓到偷粮食的,敲钟召集人处罚小偷;收完粮食,敲钟祝贺大家喜获丰收……”那时候,敲钟的不同下数和间隔代表着不同的含义,乡亲们都知道,这钟声已经俨然成为了一种特殊的交流方式。
今年81岁的李春明是这个村的“百事通”。提起这口钟他总是滔滔不绝,“这个钟在我爷爷小时候就有了,最开始是放在‘关帝庙’里的,那时候不像现在有大喇叭、广播能够召集群众开会,当时‘会首’(旧时民间各种叫做会的组织的发起人)就敲这个钟来召集人。钟的声音能传播很远,离个几公里远也能听得见。”从李老先生口中得知,这口钟曾经为这个村的平安做了不小的贡献呢。“我记得我才七、八岁的时候,有一天夜里,一户人家门口的柴火着了,火势很大。那天深夜都12点多了,要是没人救火,恐怕附近几家的房子都得着了,弄不好还得烧死人呢!”当时巡夜的一位老人看到着火,急忙拉响大钟,从急促的声音中,大家都能猜到是出事了。全村的男女老幼都起来拿着水桶、铁锹等工具顺着火光前去救火。这才把火扑灭,没造成多大的损失。说到这,李春明老先生还心有余悸,“那时候正是收粮食的季节,那晚还刮风,要不是大钟把全村人都召集过来救火,恐怕不少户都要遭殃喽!”
说到最难忘的事,李大爷沉默了些许,“那时候家里穷,连吃饭都是问题。没办法,只好背井离乡出去打工,一走就是10年啊!我记得我是1962年秋天才回家的,当时还没到村口,就听见接连几声长钟的声音。我知道,这意思是今年咱们村粮食大丰收啊!咱们的日子好过啦!”说到这,李春明老先生眼睛里还滚动着泪珠。
自上个世纪80年代以后,这口钟就很少参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而更多的是记载着一段段历史。此时,刘书记告诉我们:“2007年咱们村搬到现在这个村委会大院,村里出资在这砌个台、焊上铁架子,把这口钟挂在了这里。这是我们村的镇村之宝!”
一百多年的风风雨雨,这口钟见证着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好,它所承载的是几代人民智慧的结晶。任凭风吹雨打,钟上的字迹依然清晰可见。百年的古钟,镇守着一方百姓。悠悠的钟声,激励着人们为了美好的生活而不懈努力。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