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盱眙的传统医学、医术源远流长、世代传颂。翻开中国许多历史、文化、医学书籍和文章,进入中国各大医学院校学习的学生,也都能看到和听到四个字——“神医杨介”。
杨介,字吉老。生于北宋嘉佑五年,即:公元1060年,杨介出生于盱眙泗州城。1997年版《辞海》的2880页记载,杨介,泗州人,工医。杨介是宋朝大文学家、苏门四学士,并时任泗州临淮主簿的张耒的外甥。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介绍杨介,说张耒是他的娘舅。张耒不仅非常器重这位贤甥的医名,而且常和贺铸、吴则礼、吕本中等当时文坛名士以诗词相赠。杨家世代行医,名闻遐迩。杨介幼承祖训,攻读经学,广交文坛俊杰,并善绘画,尤其擅长画竹子。杨介年少时便刻苦好学,后参加科举考试考“孝亷”未成,便发愤攻读医典,继承家技、悬壶济世,终成为一代名医。
以毒攻毒——为皇帝治病传神奇
文献记载,杨介虽不是皇家御医,却给皇上看病,上至皇帝、士大夫,下至普通黎民百姓,凡遇上棘手的疑难杂症,都会想到神医杨介。杨介一生为无数患者解除病苦,常常连御医都治不好的病,到他手上便会药到病除。千百年来,民间流传着许多关于杨介诊病疗疾的传奇故事。
相传,宋徽宗赵佶有一年夏天,为驱除炎热机时饮冰解暑,时间长他得了个脾脏方面的疾病。皇宫中的御医按正常治疗方法,让他服用“理中丸”。但用药多日始终不见效果。为此,徽宗皇帝寝食难安,心急如焚,大骂一个个御医都是无用的饭桶,整个皇宫上下都为之着急、焦虑,四下派人打听、发布告,找“神医”来宫中为皇帝治病。
后来,有人打听到江苏盱眙淮河西岸的泗州城内,有个名叫杨介的地方名医擅治许多疑难杂症。徽宗皇帝听后立即派快马到泗州召杨介到东京汴梁为他复诊。杨介到后宫一看,皇上已被病魔折腾的不堪入目。杨介查明了病因后,仍然使用了“理中丸”,只是换了一个服用的方式——改温开水服用为以冰块来煎服,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以毒攻毒”。徽宗皇帝照这种方式服药后,立马见效,不久便得以痊愈。就这么简单的一招,就让“万岁爷”从病苦中解脱出来,能正常处理国家大事了。
宋徽宗赵佶大加赞赏杨介的治病妙法,当即表示要留杨介在宫中做太医。可是,杨介在地方行医惯了,和地方官员和普通百姓在一起很随意,更不想在皇宫受太多约束,便婉言谢说:“请圣上恕罪,草民一是现家有二老生病在床头,不便在宫中久留;二是在地方行医惯了,还希望圣上恩准草民在地方为百姓诊治病痛。只要圣上这里有需要草民之时,草民会立即赶来侍奉圣上。”宋徽宗听后,觉得杨介说的真诚,也知道“强留人而留不住心”的道理,也就没有强留。为了表示对杨介谢意,在给予杨介一定的赏赐时,还说了一句:“你既然执意要回去侍奉父母,在地方为百姓治病造福,朕就赐你一个‘宫外太医’。”杨介立即谢恩而退,连忙赶回家乡盱眙。
一时间,盱眙泗州城的“神医杨介”用简单而神奇的妙法,为徽宗皇帝治好了连御医都治不好的疾病,顿时从东京汴梁传向全国各地。从此,慕名来盱眙泗州城找“神医杨介”诊治疑难杂症的达官显贵和黎民百姓,是络绎不绝、数不胜数。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