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建强
他在司法调解战线上辛勤耕耘了28个春秋。28年来,他一心扑在基层法治事业上,尽管身患重病仍坚守岗位,为守护一方和谐安宁作出了重要贡献。
近日,2014年度“江西十大法治人物”评选结果“出炉”,他榜上有名。他就是全国模范基层司法所所长、全省优秀人民调解员、寻乌县司法局文峰司法所所长廖建强。
他是“救急员”
廖建强今年52岁,自1986年从江西省司法学校毕业后,就与司法调解结下了不解之缘,先后在寻乌县司法局法制宣传科、基层科、“148”协调指挥中心、长宁司法所工作过。经过多年潜心钻研、兢兢业业地工作,他成了一名调解专家。
据寻乌县司法局干部林芳介绍,28年来,廖建强调解矛盾纠纷1000多起,调解成功率及履约率达100%。由于调解纠纷成功率高、群众口碑好,每当县里有重大、棘手的矛盾纠纷时,几乎都会请廖建强去调处。
当笔者问起成功调解纠纷有何秘诀时?廖建强说,没有什么诀窍,主要是在“情、理、法”这3个字上做文章。“法是根基,所有的调解都要以法律为准绳,然后就是要以情动人,以理服人,不偏不倚,找到双方都能接受且合理合法的利益诉求点,从而解决分歧、达成共识,尤其是在处理尖锐激化的矛盾纠纷时,更应把‘情、理、法’讲明、讲清、讲透。”
近年来,随着寻乌县城新区许多城建项目的落户,文峰乡土地、山林等纠纷呈多发态势,调处难度越来越大,成了让人头疼的地方。因为突出的调解能力和高度的责任心,2012年4月,廖建强调往文峰乡司法所主持工作。
面对组织的信任,廖建强暗下决心,不管多苦多累,一定要把文峰的法治工作做好。
调解纠纷、参与社区矫正、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廖建强没有一天闲着。在他的感染和带动下,文峰司法所全体干部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就在当年,文峰乡的司法行政和综治工作跃升为全县第一名,许多错综复杂的难题得到破解,获得当地党委、政府的好评,也赢得了群众的肯定。
他是“贴心人”
经过多年的纠纷调解生涯,廖建强认为,调解纠纷不能为调解而调解,还要在调解过程中尽力为当事人排忧解难。因此,他成了群众的贴心人。
有一次,寻乌县公安局民警在文峰乡田背村钟老太的房屋背后抓赌时,打开窗户看热闹的钟老太突发脑溢血,被送医抢救后成了植物人。她的家属认为造成钟老太成植物人是民警抓赌所致,要求寻乌县公安局赔偿。而寻乌县公安局认为,这与他们无关,双方因此僵持不下。廖建强知道这事后,主动走访当事人家属,了解到钟老太家生活拮据,且为维持钟老太的治疗还需大笔费用时,廖建强与县政府及有关部门协调,为钟老太家争取到了低保指标,减轻了她家的经济压力。廖建强一心为群众着想的行为,感动了钟老太的家属,最后他们同意了廖建强提出的调解方案,这起事件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其实,像这样帮助困难当事人的事例还有很多。据了解,每次下村走访贫困当事人时,廖建强都会自掏腰包买油、米等物品进行慰问,有时甚至还会翻出口袋里仅有的一两百元钱帮困救急。廖建强家的经济也不宽裕,妻子下岗,儿子正在读大学,全靠他一个人的工资维持生计。不仅如此,他还想方设法为当事人解决实际困难。两年来,廖建强共为贫困当事人争取到了8个低保名额。
他是“工作狂”
廖建强的同事刘维曲说:“廖所长这人是个工作狂,从来都是工作第一;每天他第一个到办公室,最后一个离开,节假日也经常到办公室加班,好让来访的群众能第一时间找到他。”
作为一名基层司法所所长,工作多而繁杂,加上长年无休的工作,廖建强的身体累垮了。2013年,他被确诊患上尿毒症,每星期必须做两次透析才能维持生命。尽管如此,只要不去医院,廖建强还是照常上班,每星期至少会下一次村。
“县里、乡里的领导、同事和家里人都劝我不要再上班了,可我做不到,只要一天不上班,一天不与群众接触,比病痛还难受。”廖建强的话语,道出了一名基层司法干部爱岗敬业的朴素情怀。
今年5月,廖建强到西安等待换肾期间,还牵挂着家乡的工作,多次打电话给县司法局的领导说:“出去那么长时间,很想回家,放心不下所里的工作。”
“我要努力活下去,还想为党、为群众多出点力,只要我还活着,就要一直做下去……”廖建强在积极配合治疗和工作的同时,仍在等待肾源准备换肾。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召开后,廖建强更是精神振奋,立即在文峰乡开展了学习贯彻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宣传活动,并以实际行动贯彻会议精神。目前,他成立了人民调解个人工作室“廖建强工作室”。
廖建强说,他将利用工作室这一新平台,发挥自己熟悉法律知识和调解经验丰富的特长,化解更多的纠纷,为法治中国建设作出自己的贡献。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