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善孝为先——第一大孝子孙期
成武县孙寺集的是由第一大孝子孙期的典故传承的。
相传,东汉末年,在成武县城东南二三十里处,有个村庄叫万户集。村西头住着一户孙姓人家,传说是春秋时期相马鼻祖伯乐孙阳的后人。户主年纪轻轻突然身患暴病,转眼工夫便撒手西归,撇下妻子孙刘氏和一个八岁的儿子孙期,孤儿寡母娘俩个相依为命,艰难度日。
话说“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父亲去世后孙期就承担起了照顾母亲的重任,孙期是个孝顺的孩子,年纪轻轻知书达理,勤劳勇敢。炎炎夏日,给村里财主在大洼里放完猪,回到家里还手脚不闲的帮母亲劈柴做饭,打扫庭院。由于家里贫寒夏天买不起蚊帐,孙期怕母亲被蚊子钉咬就想起一个办法,睡觉时候自己光着身子在母亲旁边让蚊子咬自己,让母亲安睡。冬天寒冷的时候,家里用不起木炭取暖,每次睡觉前孙期都先去把被窝暖的热热的再让母亲睡觉。每次放猪回来孙期都会把在山野里摘来的果子拿给母亲吃,而且还经常出去抓鱼亲手做给母亲说。
有一次,孙期的母亲在家突然犯病,一时疼痛难忍,便用牙齿紧咬着左手食指。当时,孙期正在大洼中牧猪,猛然觉得心疼不已,他马上意识到一定是母亲在家中出了问题。于是,撒开两腿就往家中大跑。到家一看,母亲已昏倒在地。幸亏发现和抢救及时,才捡回了母亲的一条性命。事后一说,大家都感叹万分:原来至孝至爱能够感天动地,才使儿子产生心电感应,让母亲的十指连着儿子的心啊!
有次,孙期母亲突然犯病疼痛难忍,孙期步行去单县请名医“赛华佗“,之后又四处奔波为母亲抓药,每次都亲手煎药喂母亲,而且会自己先尝一下温度再送到母亲嘴里。一天,母亲随口说了一句:“要是能吃颗曹州鸭梨,那该多好啊!”不想这话被孙期牢记在心,他一气跑到村后的梨树林,顶着刺骨的寒风,郑重其事地对着最大的那棵梨树屈膝下跪,虔诚地祈祷苍天开恩。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也许是上天不负孝心人,当孙期睁开双眼,抬起头往树上一看,猛然发现在光秃秃的树枝上,长着一颗黄灿灿的大鸭梨,香气扑鼻。孙期欣喜若狂,赶紧上树摘下来送给母亲。消息传开,乡亲们都说:吉人自有天相啊!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孙期的感化和熏陶之下,成武一带逐渐形成孝义为先的良好风气。传说有一年,十恶不赦的黄巾军路过孙期的家乡,无不肃然起敬,纪律严整,并传令三军:“侵扰孙先生宅舍者,就地斩首!”因为孙期一人的孝心,才使得万户集秋毫无犯,几千父老乡亲免遭生灵涂炭。
由于孙期全心全意的赡养照顾,孙母最终得以安度晚年,寿终正寝,享年99岁。20年后,孙期也无疾而终。按照孙期的遗嘱,族人把他埋葬在了母亲身旁,以便在天堂也不离母亲左右,能够随时侍奉慈母。
每年的重阳节,孙氏后人及各地群众,纷纷从四面八方赶来,以各种形式缅怀祭奠孙期。孙寺集,已成为中华传统美德孝义的一大发源地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