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平市第一中学位于赤坎古镇的东郊,面襟潭江,西望百足山。校园面积119880平方米,学生均占地37.05平方米,校舍面积69578平方米,生均占建筑面积21.5平方米。 有60个高中班,学生3236人,每个班平均54人。专任教师215人,其中高级教师27人,研究生学历和在读研究生人数共9人,全国优秀教师2人,省级优秀教师3人,市级学科带头人19人 。
学校标志性建筑物——红楼(建于1934年)衍化而成“团结协作、严谨治教、尊师爱校、勤奋进取”的红楼精神。
历史沿革编辑学校前身
民国8年(1919年)着手筹办,当时开平县长李介丞带头捐毫银300元为开办费,并委派关隽、吴在民、谢作康到香港等地募捐,得到谭宣廷、黄汉光等港澳同胞的支持。
民国9年(1920年)春季正式招生开学,校舍暂设在赤坎镇鼎信祖祠,
称“开平县立中学”。首届招生100名,分甲乙两班。首任校长李介丞,后因李介丞调职而委托关隽办理。
民国22年(1933年),学校成立建校委员会,筹建新校舍。赤坎司徒教伦堂族人献出羊咩洲96亩作校舍用地,并捐建校费5万元(白银);赤坎关光裕堂捐建校款1.5万元;建校委员会又委派校长邵耀镛、教师司徒度前往东南亚一带向华侨募捐建校款港币4万元。
民国24年(1935年)末,完成首期工程,兴建了教学大楼(教伦堂纪念堂)和宿舍大楼(光裕堂纪念堂),民国25年(1936年)春,开平中学从关鼎信祖祠迁往新校舍上课。
民国29年(1940年),增办高中。民国35年(1946年)改名为“开平县立第一中学”。
1949年10月,开平县人民政府接办了该校。
1960年,改称开平中学。
1961年,列为县的重点学校。
1968年改为赤坎公社中学。
1978年起恢复“开平县第一中学”校名。
1993年3月随开平撤县建市更名为开平市第一中学,同年被评为广东省首批一级学校。
21世纪初,学校被开平市委、市政府推荐申报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
办学成果编辑教学成果
全面育人
2003年该校学生参加江门市青少年信息学(计算机)奥林匹克竞赛,3人获一等
红楼(5张)
奖,2人获二等奖,7人获三等奖。
2003年学校参加开平市中小学生田径运动会获高中组团体总分第二名;
2004年学生文艺演出队参加开平市中小学生文艺汇演,获一等奖;
2005年该校艺术社团学生参加开平市中学生个人技能表演赛,获团体第一名,其中钢琴独奏获一等奖,独奏《天竺少女》获三等奖,电子琴独奏获三等奖;获书法类一等奖3人,二等奖10人,三等奖22人;
2006年3月有13人获得第9届世纪之星全国少年儿童艺术教育成果书法类铜星奖,4月该校艺术社团学生获得开平市中学生个人技能表演赛团体总分第一名 。
全方位发展
从1987年以来,该校已培养出全省高考总分前十名的尖子6人(其中1987年关颖聪同学获得开平历史上第一位广东省高考理科状元),单科状元2人;试验大楼
2004年至2006年,高考第一批入围人数与入围率分别是:198人和40.16%、193人和34.71%、252人和32.77%;本科入围率分别是:82%、84%、90%。
2005年黄立华同学夺得全省英语单科状元,并以总分882分考上清华大学;
2006年该校单科800分以上21人次,居江门市第一,总分800分以上3人,开平市第一。
2003年以来学校先后获得“广东省五四红旗团委”、“江门市标兵文明单位”、“开平市教育工作先进单位”等多项荣誉称号 。
学校荣誉
广东省绿色学校
广东省首批一级学校
广东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
国家级‘十五’重点科研课题‘创新写作教学研究与实验’实验学校
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国家课题BFBO10469实验基地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