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县木版年画史一种古老的汉族民间艺术,创始于明朝初年,鼎盛于清代,因一直深藏民间而世人鲜知。
滑县木版年画具有自己的风格,在形式上,有中堂画、横幅画、对联、扇面画、袖珍画等规格;在内容上,有神像、家谱、佛教、道教、耕织、猎渔、婚庆、文武、山水、花鸟等品种;在印制上,使用阳刀和阴刀并用,使阳版墨线突出,使阴版墨线凹陷明显,使画面更加浪漫夸张;在色彩上,以大黄、大红、大绿、朱红为主,精细部分以工笔、水墨为主,色彩搭配分明,吉祥喜庆气氛浓郁,画面生动完美,适应了民众的心态和需求。
滑县木版年画,线条流畅,大胆夸张,构图饱满,形象鲜明。与天津的杨柳青、苏州的桃花坞、山东的潍坊、四川的绵竹、广东的佛山、河南的朱仙镇这些著名的年画相比,它寓意更深刻,色彩更分明,表现更强烈,做工更原始,画面更淳朴。
2006年11月,冯骥才到滑县考察后称滑县木版年画是“普查、抢救文化遗产的一个惊人发现,半个世纪以来新发现的一个年画产品”。“一种失落的文明,中州大地上一个被遗忘的历史辉煌。”
滑县木版年画始于明洪武年间,明朝中期,滑县木版年画真正形成自己的风格。
1506 年,滑县慈周寨乡前二村的韩朝英(又名韩国栋,1476 年—1537年),对木版年画的制作和内容进行了一系列的创新。从此,这一艺术珍品走出了春节时段,一年四季随时都可以供奉、张贴,并有居家装饰示人明志的作用。韩朝英的创新不仅使自家的生活因此而富足,还带动了滑县木版画走向兴旺。
滑县木版年画经过世代流变,于清朝乾隆年间形成了韩凤岐、韩凤仪、韩凤祥为代表的三家作坊,分别是“兴隆号”、“兴义号”和“兴盛号”,制卖活动持续到民国时期。鼎盛时期,甚至有山东、山西、河北、甘肃等地的经纪人常住滑县,等候画品,然后批发买卖。
解放前夕,经济萧条,民不聊生,制年画艺人纷纷改行,开业生产的作坊屈指可数。
1958年前后,由于历次运动等原因,滑县木版年画愈加衰落。当时,有的艺人冒着被批斗的危险把老画版埋藏于地下、房顶、墙板内,保住了一些版面,但许多珍贵的版面则被毁掉永久的消失了。
滑县木版年画直到1962年,政策放宽,木版年画市场开始复苏。以慈周寨李方屯村全村为例,1963年,全村400多口人,就有30多户将近200人制作年画,每家都有二、三十块木板,一人一天平时能印100多张,全村全年能卖出100多万张年画,一张卖四、五块钱,跟当时的小麦一个价。外来的画贩有时需要住上四、五天才能买到年画,并且每张年画都须政府委派的专人盖章,作为纳税的手续。
文化大革命期间,滑县木版年画又被作为“封、资、修”的产物,不能留一块一版,被迫停产,有些老印版又被埋在了地下、屋顶等处。文革后,将这些版面挖出后,试探着制做一些,但生产量很有限,也销售不动。
改革开放后,滑县木版年画作为民间手工艺珍品,收藏和观赏价值日益提升,越来越被人们关注并喜爱,艺人们在相互交流学习的基础上不断挖掘整理,使滑县木版年画得以恢复,艺人又开始重新找到了自己的地位。
2006年,滑县木板年画列入“第一批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列为“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2008年列入“第二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民间木板年画抢救项目”的重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