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的家乡晋城有这么一座东方古堡,位于城县北留镇皇城村,这里枕山临水,依山而筑,城墙雄伟,雉堞林立,官宅民居,鳞次栉比,是一座建于明清两代的古城堡建筑群,至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了。皇城相府是国家4A级旅游区,也是电视剧《康熙王朝》、《我认识的鬼子兵》和《康熙帝国》、《契丹英后》、《别拿豆包不当干粮》等多部电视剧拍摄的外景地。
高大耸立的外城墙整体呈黄土色,由于修建年代久远,墙跟儿处已有脱落,斑驳之处,泛出青砖的色泽。相传相府因黄色的城墙,而叫作“黄城相府”,只因皇帝康熙来此作为行宫,被后人又称作“皇城相府”。拾阶而上,登城墙俯视,60000多平米的整座相府尽收眼底。
建筑别具一格
景区最具特色的建筑物是取“河山为囿”之意的河山楼,据说是为抵御流寇侵扰所建,整体为砖石结构,没有方木,同时能容纳千余人避难。如此大规模的民用军事防御堡垒,一般人很难想象,即使今天看来,河山楼的设计也非常科学合理。它三层以上才设有窗户,进入堡垒的石门高悬于两层之上,通过吊桥与地面相通。为了便于探知敌情,河山楼楼顶不仅建有垛口和堞楼,而且还专辟有利于转移逃生的秘密地道。为了对付可能出现的长期围困,河山楼内还备有水井、碾、磨等生活设施,储有充足的粮食。河山楼高达七层,可同时容纳千余人避难,如此的高度与规模在明清建筑中极为少见。更为难得的是,这样一座砖石高层建筑,历经近四百年的风雨沧桑,仍旧巍然屹立,雄距一方,周边至今没有超越其高度的建筑。站在最高处,可见整个建筑群风格别致,布局合理,既有北方大户人家民宅的气势恢弘,又有南方林园的秀气。
作为一座民用军事防御堡垒,河山楼的设计非常科学,考虑极为周全。河山楼三层以上才设有窗户,进入堡垒的石门高悬于二层之上,通过吊桥与地面相通。河山楼楼顶建有垛口和堞楼,便于了望敌情保卫城堡,底层深入地下,开辟有秘密地道,便于转移逃生。河山楼内还备有水井、碾、磨等生活设施,储备有大量粮食,以应付可能出现的长期围困。
浓缩厚重历史文化
皇城古堡为求自保于乱世而建,虽然明末的动荡很快宣告结束,但其军事防御功能在此后的岁月中又多次发挥作用。顺治六年,大同总兵姜(王襄)发动兵变,烽烟燃遍三晋,姜(王襄)部将张光斗上门召请陈昌期,经历了明末十余年战乱的陈昌期不愿卷入政治旋涡引火烧身,因而严辞拒绝。张光斗率兵围攻斗筑居,陈昌期坚守数月,直到清军解围,陈氏家族和周边村民因为没有参与这次注定会以失败告终的兵变而逃过了一场政治灾难。民国初年,政局混乱,土匪多次进犯阳城,动辄即以多达数千的人马一路烧杀抢掠而来,皇城村坚固的城墙使得土匪不敢有所企图,再一次护佑百姓于乱世。
综观全城,城楼、堞楼、角楼相互呼应,垛口星罗棋布,城门铁裹,外置栅栏,组成了一道坚固的防线。 各种建筑高大雄伟,巍峨壮观,设置九门九卡,四通八达,坚不可摧,形成了外城抱内城,内城套外城、内外连环套的完整的防御体系。
官商文化寓意深远
皇城相府的价值不仅在于它宏伟的建筑,还在于它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皇城相府对于研究明清中国政治、经济、文化、民俗、哲学、建筑等均有重要价值,这也正是它独具魅力的地方。皇城相府的建筑文化底蕴特别丰厚,从选址到结构布局,从主体建筑到内外装饰,无不体现其文化特色。特别是院内各房,到处可见精彩的楹联,展示出深厚的楹联文化,那寓意、那哲理、那文采,让人久久回味。城墙从低向高有53层台阶,寓意主人53年为官,步步高升。从高看低,只看见小平台,看不见台阶,寓意一生安稳。秀楼的房顶无屋脊,言未嫁之人无主、无脊。各处大院前堂后寝的布局,随时体现出一种皇宫、官府的规格。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