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阳大耳羊

家乡区县: 枣庄市山亭区

简阳养羊历史悠久,据史书记载,早在汉代,简阳(当时称牛鞞)就是十分富裕的地方,“户户具鸡豕,十里闻羊香”就是当时的写照。当时这里的豪强们奢侈成风,婚丧嫁娶,纷纷在宰羊多少方面形成攀比,百姓十分反感却又无能为力。董和任县长后,身体力行,出台了严厉的法规,移风易俗,才将这种奢侈之风扭转到发扬光大文化传承上来。
简阳本土的山羊名“火疮瘩”羊,个头矮小、生命力旺盛,但产肉率不高。农家饲养山羊的目的主要以积肥为主,所以一千多年来,山羊数量很低。不过,现在的简阳羊业已有了长足的发展,这要得益于一个新的优良品种“简阳大耳羊”的诞生。而大耳羊的来历却有一段鲜为人知的传奇经历,它的出身联系着中国一位高贵的女性——蒋介石的夫人宋美龄女士。
简阳饲养山羊的实践
简阳市位于四川盆地中部,是省会成都的东大门,素有“天府雄州”、“东方门户”之称,其地理位置介于东经30°4′28″—30°39′0″,幅员面积2200平方公里,其中草坡16.79万亩,占总面积5.12%,宜牧草山3.31万亩,占总面积1%,每年可产鲜草8亿斤,海拔630—1050米,气候特点:属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年均气温17.1℃,最高气温38.7℃,最低气温-5.4℃,无霜期300余天,年降水量为882.9毫米,相对湿度77%,四季分明,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无霜期长。市境内气候温和(平均气温为17.1℃),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无霜期长,有利于农作物及饲草的生长,也适宜于畜禽的繁衍,是发展畜牧业的良好基地。
简阳市主要农作物有水稻、玉米、红薯、小麦、油菜、豌豆、葫豆、花生等,这些农作物的籽实、秸秆、秸秆青贮,大面积种植的一年生黑麦草、高丹草、墨西哥玉米、皇竹草以及大量的野生牧草为简阳大耳羊的培育提供了丰富的饲草饲料条件。
作为全国有名的养羊大市(县),简阳市的养羊业历史悠久,农村素有养羊习惯,特别是山区农户,在长期的养羊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经验。
同时,由于简阳境内水资源丰富、生态良好,因此造就了独特的生存环境。有专家趣言:简阳的山羊“吃的是中草药(绿色山草),喝的是矿泉水(龙泉山脉山高水好)”。
发展肉用山羊业生产,品种起作关键性的作用。全世界有山羊品种140余个,肉用品种较少,世界著名的肉用品牌——波尔山羊、卡金山羊、西尔山羊也属地方品种,分布区域较窄,提供羊肉的仍然是大量的未经系统选育的普通山羊,生产性能都较低。我国有山羊品种30多个,产肉性能较好的马头山羊、陕南白山羊等也是未经系统培育,距肉用山羊品种要求尚有较大差距。我省新培育成功的目前国内产肉性能最好的山羊品种南江黄羊,因其数量有限,难以满足省内外发展羊产业的迫切需要,在有条件的地方山羊品种中,加快选择培育,提高其肉用性能,丰富山羊品种资源,对缓和省内外种羊市场的供需矛盾,发展农村畜牧业经济具有重要作用。另一方面,加强地方山羊品种的选育研究还可起到保护四川山羊基因库的作用,尤其在当前我省采用波尔山羊大规模杂交本地羊的情况下,更为显得必要。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前,畜主养羊数量少,有放牧和圈养两种方式,山区以放牧为主,丘陵地区以圈养和栓养为主,饲养规模在10—50只之间,栓牧1—3只,放牧一般在20—40只之间,羔羊哺乳期自由哺乳采食居多,羔羊与母羊分群饲养,定期哺乳方式少。日出而出,日落而归。公羊则由专业户择优饲养配种,绝大多数养羊户只喂母羊或阉羊,待母羊发情就牵到养种公羊的畜主家配种。
在长期饲养实践中,总结出了“公好好一片,母好好一窝”的饲养、繁殖经验,自然形成了一种群选群育的方式。
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市畜牧科技人员进行有意识的选育扩繁,并在农户中推广适度规模的高床圈养等山羊配套生产技术,使全市养羊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日期。
简阳现有的山羊品种主要有:简阳大耳羊、波尔山羊、努比羊等。简阳大耳羊主要分布在龙泉山阳面的老君井乡、五指乡、武庙乡、丹景乡、贾家镇、周家乡、坛罐乡等20个乡镇。波尔山羊、努比山羊主要分布在云龙镇、石桥镇、新市镇、禾丰镇等乡镇。
2006年,简阳市共出栏山羊127.2万只(其中,简阳大耳羊68.2万只,波尔山羊3.6万只),存栏山羊50.6万只(其中,简阳大耳羊41.2万只,波尔山羊1.31万只)。已建立波尔羊人工授精站89个。
简阳大耳羊传奇
简阳大耳羊的发现
1980年,在龙泉山脉东侧的简阳地区,发现一个新的山羊杂交类群。经检测,其血缘属于美国努比羊后代。1981年,时任四川农学院副院长的杨凤去美国访问,在学术交流中提到了这一情况。不久,美方派专家来简阳实地考察并做出鉴定,证明此品种确系美国努比羊后代,与美国当时的第三代努比羊血统相近。这一消息在四川乃至中国畜牧业届引起轰动。因为有关山羊引种试验,在旧中国的畜牧史上并无记载。那么,在世界山羊优良品种中独领风骚且素有“贵族羊”之称的努比羊,究竟是怎样来到中国并最终落户简阳的呢?
宋美龄女士无意中造就了简阳大耳羊
曾任四川农学院畜牧兽医系主任的刘相模教授回忆说:抗战时期,宋美龄随蒋介石迁居重庆。宋美龄有用牛奶沐浴的习惯。当时重庆找不到足够的牛奶,便用飞机从美国运回一批努比母羊进行饲养,取羊奶替代牛奶,以满足宋美龄的个人生活需求。抗战结束,国民党政府迁回南京。这批羊不便带走,宋美龄便将它们送给了当时的四川农业科研所用作科研。临近解放,成都政局不稳,科研所人心惶惶,人员分散,努比羊由此流落民间。解放后,科研所恢复工作,刘相模等人八方寻找努比羊下落,均无结果。
1980年前,简阳为发展地方经济,先后引进成都麻羊和瑞士吐根堡羊、萨能羊等品种,结果均不理想。后来,以科委张长礼等人组成的科研调查组,广泛深入简阳农村,对当地的山羊品种进行普查。他们在简阳的养马、老君、三岔等地发现一种耳朵长、鼻子拱、体形高大、体重可达两百斤左右的山羊,大为吃惊。因为其外貌与体形均与简阳传统山羊——“火疙瘩山羊”(注:“火疙瘩”是简阳土语,形容体形极小)差异甚大。他们将这一情况火速报告至四川省科委。后来经专家们鉴定,才得知这是一个新的山羊品种,即失踪了近40年的美国努比羊后代。
简阳大耳羊的命名
经当地老农牧养殖户回忆,这批散落在成都的努比羊遭遇劫后余生,在解放前夕,被周家、老君、三岔等地的有钱人买回,并与当地的“火疙瘩”公山羊杂交。由于本地火疙瘩羊长期生存在山区,上山下山的觅食行为造就了其个头矮小但生命力极其旺盛的特点,杂交后的努×本后代具有生长速度快、肉质好、体格大、产肉性能好,膻味低等优点,深受当地养羊户、羊屠户和消费者的欢迎,含有努比山羊血源的杂交个体便自发地在龙泉山脉一带繁殖发展。
1982年,由四川农业大学著名养羊教授刘相模组成的鉴定小组认为简阳本地羊是“全国少有的山羊新类群”,并取名为“简阳大耳羊”。于是,一个具有努比羊血统的杂交品种在简阳民间保存并流传了下来。1981年,四川省科委召集相关科研部门,将新发现的具有努比羊血缘和特征的羊种命名为“简阳大耳羊”。2004年,四川省畜牧食品局以文件形式将正式命名的“简阳大耳羊”向全社会予以公告。从此,“简阳大耳羊”品种被固定下来。

songzhenzhen(2015-04-15)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