啥是“城市幸福感”?这是2013年“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颁奖典礼上,记者现场采访组委会成员、上海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公共关系研究中心主任孟建先生的话题。当时他的回答简洁明了:“城市幸福感”是指市民对所在城市的认同感、归属感、安定感、满足感,以及外界人群的向往度、赞誉度。在这些方面,长春做得已足够好。而就在那一次,长春获颁“2013年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2013年中国形象最佳城市”两项大奖。 10月31日,时隔一年,“2014年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颁奖典礼在北京再次启动,长春再次获颁“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这是自2008年以来,长春连续第七次获此殊荣。当日,长春还获颁组委会特别大奖“中国最具文化软实力城市奖”。这些殊荣对全国许多城市来说已企盼多年但都没有实现,为什么长春的“幸福”接踵而来,而且看起来赢得那么轻松呢?
昨日,手捧组委会颁发的两项大奖,副市长桂广礼向参会人员逐一破解了长春获奖理由。他觉得,长春人更理解什么是幸福感。 桂广礼表示,幸福感就是人们在生产生活中对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一种满足感,而在现实生活中,长春城市发展的目标就是打造幸福城市。自2007年起,长春连续六年出台民生行动计划,自2013年起连续两年开展幸福长春建设,累计为群众办实事700余件。每年都坚持聚焦市民对幸福生活追求的热点,强化公共服务,进一步延伸基本公共服务链,坚持盯住困难群体的特殊需求,不断健全救助体系,织密了社会救助的安全网,坚持瞄准市民对幸福生活的新期待,不断开拓政治、经济、文化建设的新项目。进一步增强了市民幸福感,激发了市民对这座城市的热爱,对这座城市的认同感、依赖感,进而促进了这座城市的凝聚力和创造力。
传承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美德 “人情味是城市传统美德的传承,是现代文明城市建设的结晶。”桂广礼觉得,长春是一座最有人情味的城市。一直传承着“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美德。这些年,在建设幸福长春中,注意鼓励、支持、弘扬这方面的典型,先后涌现出了十六年如一日进行微捐的夏治国,为智障儿创建幸福家园的胡艳苹,自愿为自闭症儿童服务的王淑娟等一大批模范人物和爱心人士。在改善民生过程中,长春不断地整合社会力量,充分调动百姓积极性,将群众自发创造幸福和政府改善民生有机结合。政府通过开展社会大救助、救急、救难、救险,进一步为社会爱心企业和爱心人士创造条件,通过这种行为,使这座城市的人情味与时代的特征相结合,进一步彰显了城市的特点,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长春落地开花。
长春是新中国文化名城
谈到长春获颁“中国最具文化软实力城市奖”,桂广礼在发言中表示,文化是一个城市的灵魂,是一座城市核心竞争力的具体体现。长春市是一个有着特色文化的城市,长春虽然建城较晚,但她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长春是独具特色关东文化的发源地,这种文化体现着大气、豪放、宽容。长春是新中国文化名城,新中国建立之初,就把科研、电影、汽车、轨道客车等产业放到了长春。经过几十年的发展,长春已积淀出了独有的特色文化。这种文化主要体现了艰苦奋斗、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敢于胜利、善于钻研、勇于探索、努力攻坚、勇于发明的向上精神。这种文化一直在推动着这座城市在改革开放中不断发展,使其软实力不断增强,相信通过弘扬这种文化,必将使长春在世界城市的竞争中不断发展壮大。
桂广礼表示,长春还是警示性文化之都,这种文化不仅记录着日本军国主义对中国侵略的历史,同样也体现着爱国主义精神,体现着民族的奋斗精神,体现着争取民族独立、推进和平、爱好和平的精神,这样的精神对于我们巩固国防、建好城市、建好国家,必将迸发出强大的动力。
专家给出获奖理由——百姓切身感受到了身边变化 “车轮上的城市、光影中的城市、生态城市还有我们的科技文化,这样综合起来,使我们这个城市不断前进,我觉得长春的明天会越来越好。”作为评委——新华社《瞭望东方周刊》常务副总编赵悦认为,多年来,长春市推行各项民生工程,百姓切身感受到了身边变化,幸福感得到逐年提升。他觉得,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座城,她不一定华丽,但恬静怡人,她未必璀璨,但明媚进取。而这,也正是长春人心中的故乡,一座充满温情的幸福之城。
据赵悦讲,2014“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调查推选活动今年9月份启动,由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和新华社《瞭望东方周刊》联合主办,迄今已连续举办八届,今年有2300万人次参与调查。与往届不同,这届推选活动与城市文化软实力评价活动同时进行,这也是我国首次对城市文化软实力进行调查评价,此项调查涵盖城市文化魅力、城市文化活力、城市文化实力、城市文化传播力、城市形象、城市幸福感6大体系70个指标。长春能获颁两项大奖,实属不易。
市民观点——长春获此大奖实至名归
长春连续7年蝉联“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今年还同时斩获“中国最具文化软实力城市奖”,对于长春市民来说当然开心,也为自己生活的这座城市骄傲。
榜单发布后,记者第一时间采访了相关市民。王晓峰是长春一家连锁饭店的老板老家在辽宁省,五年前才搬到长春落户安家。他觉得,长春这些年发展软环境特别好,在长春做生意这几年,政府的办事效益非常高,作为长春市市民自己会为这座城市打高分。另外,这些年政府各部门出台的各项惠民政策深入人心,百姓在这些惠民政策中切实感受到了社会的温暖,安居乐业、快乐生活,他从心底感受到了幸福。
耿斌是长春一家保险公司的业务员,因为工作关系走过很多城市,他觉得长春与国内许多一线城市相比,虽然在综合实力上有差距,但百姓自己的“小幸福”一点也不低,获评“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实至名归!一线大城市的生活成本及生存环境中的竞争压力相比长春要高得多,导致生活幸福感降低。
他城百姓看长春——人性化管理最能打动人 从去年第一次来长春,家住哈尔滨市的高先生因为工作关系,已经是第四次光顾长春了。作为一名社区工作者,长春给他印象最深的就是人性化的城市管理。
“几次来长春,走进工厂、农村、景区、社区,无时无刻都被一种和谐、激情的气氛感染着,这里既有东北人的豪爽大气,又有东北人的细腻和精致。”高先生认为,长春的社区管理,关切到每一个老百姓的精神需求,原以为过去走过的只是标杆社区,但来的次数多了,才感觉到基本每个社区都是如此,并能够感受到长春老百姓的幸福感。不可否认,长春的社区规模和服务甚至超过了许多城市街道办事处的水准,一个城市能把物力精力投入到最底层的社区服务,扎扎实实地为老百姓服务,这是最感人的。长春获评“最具幸福感城市”当之无愧!
细节决定成败——以“幸福”名义建设长春
连续七年长春获评“最具幸福感城市”,看起来“幸福”对长春来说是那么容易,但其实并没有那么简单,其中700多万长春百姓都付出过艰辛的努力。特别是近两年,市委、市政府更是每年以“幸福”的名义建设城市。去年春节过后,市委、市政府召开的第一个重要会议就是“幸福长春建设大会”,针对五大方面,制订具体“幸福目标”。
关于增加收入问题:提出抓好创业就业,不断推动长春老百姓收入实现新增长,确定五年翻一番目标。
关于改善居住条件问题:提出年内建成保障性住房2300套,通过增加有效供给,使更多中低收入群众享受到保障性住房的实惠。
关于交通畅通问题:提出千方百计增加道路资源供给,抓好“两横三纵”收尾工程,创建国家公交都市示范城市,到2015年全市公交分担率要力争达到40%。
关于雾霾治理问题:提出重点抓好“一优化、三治理”。 关于公共服务均等化问题:提出在消灭薄弱校的基础上创建“新优质学校”,全面落实小学初中划片就近入学政策,切实把居高不下的择校率降下来。全力抓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今年要完成全市1123个公立村卫生室的建设。
记者了解到,在这次评比中,组委会尤其关注“城市保障”问题,评价体系尤其关注总体幸福,涉及住房现状、物价(含房价)、交通状况、气候、医疗便利程度和质量、环境和污染程度等等多项指标,而长春之所以能在全国100多个城市中胜出,恰恰这些硬指标为长春斩获了高分。
2014最具幸福感城市:
成都、杭州、南京、西安、天津、长春、长沙、岳阳、珠海、大连。
2014中国最具文化软实力城市:
南京、成都、西安、杭州、天津、长春、长沙、岳阳、北京、重庆。
在此次颁奖典礼举行的同时,还召开了“中国城市未来发展国际论坛”,副市长桂广礼在论坛上发言。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