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凭(482-554年),平恩县(今河北曲周县东南)人。曾在少林寺修行,即有很高的声誉。他最擅长讲解《地论》等经典,是北齐国着名的大论师。凭师的烧身塔建于公元563年,是目前国内极为稀有的北齐建筑实物。
王体健,字清有。明诸生,曲周人。有 《读骚斋诗集》。
李若水(1093~1127),原名若冰,系钦宗所改,字清卿,曲周(今属河北)人。由上舍登第。徽宗宣和4年(1122),为元城尉(《睽车志》卷二),调平阳府司录,济南府教授,除太学博士。钦宗靖康元年(1126),为太常博士。既而使金,迁着作佐郎。使还,擢尚书吏部侍郎兼权开封府尹。二年,从钦宗至金营,金人背约,逼钦宗易服,若水敌不屈残杀,时年35。高宗建炎初赠观文殿学士,谥忠愍。有《忠愍集》,《直斋书录解题》着录12卷,《宋史·艺文志》作10卷,已佚。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辑为3卷,其中诗2卷。《宋史》卷446有传。
李若水,字清卿,曲周县水德堡村人。《宋史》及多种史书籍有传,通过历史小说《说岳全传》对他壮烈殉国事迹的描绘,使之更加闻名遐迩,几至家喻户晓。
李若水早年在太学读书,进士及第后,历任元城(今大名)尉,平阳府(今山西省临汾县)司录,济南教授等职。当时徽宗昏庸无能,朝政由蔡京、童贯、高俅等奸臣把持,对北方日渐强大的金国采取妥协投降战略,“主和”派占据上风,李若水对此极为愤慨,多次上书皇帝,深中时病,条陈兴国治邦良策。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钦宗继位,加封李若水为礼部尚书,李若水十分谦逊,不受,改封吏部侍郞。
靖康二年(公元1127年),金兵大举南侵,徽、钦二帝被俘,备受羞辱,李若水仗义执言,怒斥金国大太子粘罕不讲信义,粘罕见李若水忠勇可嘉,想收买留用,便许以高官厚禄,对李若水说:“今日顺从,明日富贵矣!”李若水严辞拒绝,粘罕又命仆从劝慰李若水,说:“公父母春秋高,若少屈,冀得一归觐!”李若水叱之说:“忠臣事君,不复顾家矣!”李若水大义凛然,骂不绝口,粘罕无奈,命人割下李若水舌头,李若水不能用口骂,便怒目而视,以手相指,又被挖目断手,最后壮烈殉难,死年35岁。
南宋高宗即位后,下诏:“若水忠义之节,无比伦,达于联闻,为之涕泣”。赠观文殿学士,谥曰“愍”故李若水有“南朝一人”的美称。
路振飞,字见白,河北省曲周县人。天启五年(1625年)中进士,被任命为泾阳知县。当魏忠贤将在泾阳建生祠时,身为东林党人的他执意不从,因此受到迁延,直到阉党垮台才官复原职。崇祯四年(1631年),路振飞征授御史,因参与弹劾阁揆周延儒受到皇帝责备。然而,忧时忧世的他不久复上疏力陈“务苛细而忘政体,丧廉耻而坏官方”等十大弊。这次,他的建议被采纳,“疏入,诏付所司。”
随着明朝的气数将尽,镇守各地的明军将领相继倒戈,投降李自成的农民军。早在山东发生兵变时,路振飞就曾上疏弹劾巡抚余大成、孙元化,而且提出要治宰相周延儒的包庇之罪。接着,路振飞又上疏弹劾吏部尚书闵洪学结党营私,败坏吏治,闵因此而辞官。朝廷有人推荐南京吏部尚书谢升为左都御史,路振飞又极力揭露其丑行,谢果然没有被任用。
明亡前夕,忠君爱国、正直敢言的路振飞被任命为大运河漕运总督,兼淮扬巡抚,独当一面。
京北陷落后,路振飞迅速颁布了严戒令,派遣手下分守各处,不允许任何大顺官员进入淮安。同时,他还鼓励地方武装招兵买马,并亲自设计训练方案。当时,淮安72坊奉命“各集义兵”,负责城镇的夜间巡逻,并时刻保持战备状态。在路振飞的指挥下,淮安变成了效忠前明的坚固堡垒和北方逃难官僚贵族的避难所。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